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887节

  “不管了,先看看!”娄晓娥兴奋的道。

  两人跑到计算机边上,打开现有的药效对比数据浏览起来。

  “不一样!不一样!想要达到类似效果,万-23只需要大约万古霉素80%左右的量!”虽然数据不全,但是不耽误她们找出一个大致的规律来。

  也许差这一个甲基带来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娄晓娥兴奋起来:“哈哈哈,我们搞万-23的同志,是身在宝山不自知啊。他们发现的,大概率是一种和万古霉素系出同源但是又有一定差别的新万古霉素!就好像青霉素G和青霉素V类似。”

  G和V都是青霉素,但青霉素G药效好但不稳定,只能注射,青霉素V药效差一些但是稳定,主要是口服。

  罗师妹完全没意识到其中的意义:“娄师姐,那不还是万古霉素么?你怎么这么高兴!”

  罗师妹不清楚其中的关窍,但是长期跟着高振东耳濡目染的娄晓娥却是心里门儿清。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拥有一种和万古霉素抗菌谱一致、效果更好,但是又完全避开万古霉素药品专利的自研药!这对我们自用也好,或者是出口也好,都非常有利!”

  万古霉素不负它这个霸气的名字,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它的名字都是很霸气的,这货一直到21世纪,都是最后一线抗生素的一员。

  “娄师姐,你的意思是,我们可能发现了一种针对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罗师妹呆呆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娄晓娥笑着摇头,纠正道:“是我们的同志们发现了一种新型抗生素,我们只是可能帮他们正名而已。”万-23又不是自己发现的,娄晓娥很是严谨。

  罗师妹的快乐却是要简单得多:“不管是谁发现,反正我们也做了不少事情,咯咯咯~~~~~”

  “罗师妹,我们接下来想办法做一做分子式!”娄晓娥意气风发,战斗还没结束。

第1334章 不一定非得是大米小麦(4k)

  对于娄晓娥来说,刚才的一切都只是猜测,想要把事情敲死,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以她们团队的能力和当前手上掌握的资源来看,想要做这个新万古霉素的结构式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是想要证据,并非只有结构式一种可能。

  其实,只要弄出了分子式,而且这个分子式和分子量能对得上,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胜利,这个证据已经基本足够证明她们想要证明的东西。

  至于别的,她们只需要将自己的发现通报给搞出万-23的同志,最多再给予一些临床试验上的建议,以及知识产权上的经验,就足够了。

  娄晓娥只想明珠不投暗,至于明珠是谁发现的,那不重要,至少她们把明珠上蒙的那层灰尘给去掉了。

  ——

  京城,农业口,几位同志拿着上半年的粮食收成数据,眼里有些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黔山这么一弄,部分省份今年口粮的数据还意外的高。”一位同志边看边笑。

  高振东弄出来的那个土豆是2月左右下种,4~5月收获,正好能赶上半年统计。

  要说以前,统计还没这么快,现在好歹有计算机、有基本的网络,速度再慢,至少也不比几十年后小鬼子的邮寄软盘和传真机慢。

  而这一统计,让人高兴的事情就来了。

  黔山的土豆种,可不只是他们自己在用,众所周知,种子这玩意是指数级增长的,而且土豆这一类能分块种植的,那个指数还不小。

  他们除了自己之外,也向气候、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输出了自己的种子,一部分直接种植不合适的,也试着杂交引种。土豆这玩意的条件要求没有别的粮食那么高,就算是不应季,想要人工模拟一个环境出来进行杂交育种,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

  所以这东西的产量异常的高。

  虽然相比水稻、小麦、玉米,这东西水分大,也就是含水量高,但是超高的亩产,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

  “是啊,黔山人能靠自己,基本把肚子填饱,还带动其他一些地区,也能基本满足口粮需求,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黔山的粮食自给率想达到100%是很难的,而这一次,居然堪堪能赶上了,虽然有人口还没达到顶峰、以及当前对粮食的需求没有日后几十年那么高的原因在,但是依然很难得。

  “可惜啊,土豆始终不是主粮,还是差了点意思。”现在对土豆的定位,还是补充性质的,因为有红薯在前,红薯就只能应急补充,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能用来填饱肚子,但是长时间作为主粮是不行的。

  红薯是薯,马铃薯也是薯,所以地位都差不多。

  当黔山农口来京城的同志来例行拜访高振东,作为重大成果向高振东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语带遗憾。

  高振东一听,愣了一下,脑袋里面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在他上辈子并不怎么出名,但是却是切切实实的提出来、研究过,并且在推广和落实的。

  高振东想到了就做,毕竟这是几十年后的相关专家研究过的,而且是粮食问题,绝不至于有什么问题。

  “不是主粮?那把土豆当成主粮不就行了?”他笑道。

  他的话让黔山农口的同志们有些发懵,主要是这件事情,有点反传统:“土豆做主粮?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红薯就曾经有过考虑,也在历史上有过相关的实践,但是最终没有落实下来。”

  在同志们看来,这东西做主粮,甚至不如刮嗓子的高粱来得靠谱。

  高振东对这件事情还是有些了解的,作为军迷,什么东西合适作为主要的储备粮,多多少少都有些研究。

  不过他没有急着说土豆做主粮的事情,而是举例道:“这个事情很正常嘛,主要是看其特点是否合适。以前的五谷和现在的五谷还不一样呢,主粮这东西,还是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嘛。现在小米的种植和食用,是不是就已经比以前少多了?”

  至少到了高振东上辈子的时候,小米多半是作为添加或者尝鲜在食用了。

  这里面还有个更神奇的——菰米,这东西因为口感等问题,最后变成了菜——茭白。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若有所思,对啊,别说我们黔山了,就连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拿土豆当主粮的也是大有人在。

  高振东补充道:“我知道外国就有拿土豆当主粮的,例如约翰牛的某些区域,也能很好的支撑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他说到这里,有些心虚的在心里补充了一句,东西好不好吃和土豆是不是主粮没有必然联系。毕竟约翰牛的东西难吃那是出了名的。

  黔山农口的同志道:“您说得对,红薯不能做主粮,主要是粗纤维含量高,为了消化纤维,胃酸分泌过多,长期吃会泛酸、产生大量气体,而且营养成分单一,也不耐存储,对种植条件要求还不低。洋芋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的确能作为主粮使用。”

  说到“产生大量气体”的时候,大家都很默契的笑了起来,正所谓“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吃苕放屁,又臭又响”。

  红薯不能做主粮,其实不耐存储都是小事,毕竟深加工的技术也不是没有,含水量高的问题,可以被高产量给弥补掉。最大的问题,还是营养失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加工完全没有意义。

  高振东点头道:“我建议你们啊,搞个研究,就是研究一下土豆到底含有些什么营养物质,能否基本满足人体所需,以及它在种植、存储、深加工方面的适应性和前景,看一看这东西能否作为主粮,在水稻、小麦等主粮难以种植的地区替代使用。”

  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黔山的同志们想起来,面前这位科学大家,还能做得一手好洋芋,甚至还专门给黔山那边发过材料,教大家怎么吃这东西。

  虽然感觉有些不真实,但是同志们却觉得面前这位大科学家更加接地气了。

  但是高振东的话,让他们想起了更多。

  如果这东西真的能作为主食进行推广,其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往小了说,能解决种植传统主粮条件不足的地区的口粮问题,往大了说,这是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嗯,高委员,我们回去就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一定尽快拿个结果出来。”黔山农口的同志这话,倒不是为了迎合高振东的要求而胡乱拍胸脯,而是这个研究是有基础的,毕竟目标明确,研究条件也具备,甚至食用的传统地区也有分布,有胆量的过往经验能补充研究条件的不足,缩短研究时间。

  高振东点头道:“嗯,这个事情你们可以尽快做。毕竟这个东西和水稻、小麦之间,在种植条件上,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有了这一点,如果能把土豆作为新主粮推广,那对于我们的粮食供应现状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洋芋这东西能在水稻、小麦无法种植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并且获得丰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几十年后之所以会推广土豆主粮化,与水稻、小麦不构成竞争关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既能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解决前两者无法种植的问题,而且相比玉米,这东西要好吃一点。

  从这些方面来说,这东西作为主粮化推广,实在是非常合适,至少是一条不错的备用的道路。

  高振东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居然做了一件自己原本没想到的事情——原本是为黔山部分地区人民解决一下口粮问题,没想到却歪打正着,为粮食安全增添小小的一道支撑。

  想到这里,他又对黔山农口的同志道:“这个事情如果遇上什么技术、设备、研究上的困难,不要迟疑,不要害羞,尽管找我,我为你们协调解决。我虽然不是搞农业的,但是协调一下还是问题不大。”

  对于高振东的谦虚,同志们没当回事儿,你对农业有没有了解,你自己不说,我们心里还没点儿数?那套土豆种苗脱毒栽培的法子,现在搞这方面工作的同志谁没用上?

  至于为什么当时高委员只给方法,却没说明具体的意义,同志们只能理解为高委员本人没把这套东西太当回事,忘记了。毕竟普通人看重的东西,在这些顶级大师心里,可能也就是一般般,完全给忽略掉了。

  这种事情实在是非常常见,比如费马开玩笑般的一句“空白太小写不下”,就折腾了后人数百年。

  送走黔山的同志,高振东坐在办公桌前,拿着一支笔在纸上随手写画着。

  就业……

  人口……

  粮食……

  工业……

  农业……

  教育……

  ——

  一列从东北开来的列车在一阵浓浓的白烟中,带着越来越慢的“况~且~况~~且~~况~~~且~~~”声缓缓的驶入京城火车站的站台。

  两位同志从火车上跳下来,两名早就等在这里的同志看见他们俩,和手上的一张纸对比了一下,对视一眼点了一下头,迎了上去。

  一位等在这里的同志敬了个礼,递出了一张证件:“我部警卫干事两人,奉命接管你们的安全工作。”

  两位同志有些受宠若惊的意外,在他们看来,自己两人搞的这东西完全够不上级别啊:“同志,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万一搞错了,别耽误了正该受到保护的同志的工作。

  警卫干事的脸上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古板,但是眼里却有一丝笑意:“没有搞错,两位同志,按照最新的规定,你们此行应该受到保护。这是我们委里下达的任务文件,你们看一看,也可以和防工委里的同志们核实一下。”

  “那我们先去委里,两位同志是一起还是?”东北来的同志眼睛转了转,笑道。

  “我们带车来了,两位同志可以直接乘车过去。”警卫干事道。

  “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坐公共汽车过去。”

  两位干事对视一眼,眼中有些无奈,这套规定刚刚全面铺开,难免有些疏漏,比如这次,没有事先和对方对接好,同志们保持警惕心也是正常的:“没事,那这样,我们留一个人和你们一起坐公交过去吧,我去开车跟上。”

  见对方如此安排,东北来的同志才有些放心,心里有鬼的,是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去防工委的:“嗯,走走走。”

  半个小时之后,他们已经坐在了防工委总工的办公室里。

  “这一次要你们过来,主要就是为了你们正在搞的气垫船,和原本只是做一点先导性研究,偏向预研和技术储备不同,这一次,气垫船是有了明确的使用场景,所以你们的任务,就陡然加重了,这一点,你们要有心理准备。”防工委总工道。

  两人对视一眼,满脸的惊喜,没想到这次被突然叫到京城来,居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让本来有些忐忑的他们,心情放松之余,还有强烈的喜悦之情。

  正如总工所说,他们搞的气垫船,原本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用武之地的,在这之前,搞这东西更多的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可以,为了跟上国际船舶技术发展的脚步,至于到底拿来做什么,还真没什么出路。

  最乐观的可能,大概就是在内陆某些比较稳定的水域,开通一些试验性质的航线,除了这个,就连在海上开辟航线都不太可能,毕竟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验证。

  而总工嘴里这个“陡然加重的任务”,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不重不重,老总,请上级领导放心,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有准备完成委里下达的任务!”话虽如此,但是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心,这种任务一般来自哪里他们非常清楚,而这帮同志“既要又要还要”的风格,他们也是早有领教。

第1335章 这个不行(4k)

  见他们这表现,总工哈哈笑了起来:“有这个想法就好,不过也不用担心,这一次的任务,不是那种狮子大开口不着调的任务,还是充分的考虑了我们的现状的。”

  毕竟高振东当时也就是卡着他们现有试验装备的上限加一点点规划的装备规格,可以说属于是虽然比现有的高,但是抬抬头就能看得见结果,只需要努力跳一跳,大概率就能成功的程度。

  这也是高振东最厉害的地方之一,他对事情的“度”把握得非常好。他自己搞的东西不算,那些是随他自己想怎么飞跃就飞跃,但只要是他提出建议或者规划但不是自己亲手做的那种,他要么把步子的跨度控制得很好,要么就会提供足够的帮助。

  而他们这次要搞的,正是高振东上次提出来的,为了岛礁补给专门搞的,能装在中登乃至登陆艇里到处跑的气垫船。

  这两名同志,正是来自东北,正在对气垫船进行试验的同志。而这这一次,相当于是把他们的任务,从前瞻性工作直接转为正式装备。

  “这样啊,那就更好了,别的倒是不怕,主要是怕耽误正事儿。”搞气垫艇的同志笑道。

  “这样,这件事情,更具体的情况,你们联络海装局的同志,他们会带你们去找到正主儿的。那边有些想法需要和你们交流,同时也许能解决你们的一些技术上的实际困难。”总工笑道。

  还能解决技术上的实际困难?

  这可就稀奇了。

  一般来说,提出需求的人什么困难都可能解决,唯一不可能解决的就是技术上的困难。

  毕竟如果他自己都能解决技术问题了,那么他大概也不需要找人来完成,自己弄一弄不就行了。

  “还能有这好事?老总,您可别骗我啊,哈哈哈。”

首节 上一节 887/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