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其他同志听了这位同志的话,也纷纷点头赞成:“是啊,这一点非常难得,在这方面,雷达所的同志还是要好好介绍介绍经验嘛。我们来开的,不只是终验会,同时也是学习会,我们是来学习先进经验的。”
其他同志也纷纷点头称是,纷纷起哄要学习先进经验。反正今天这个终验,大致扫一遍参数表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可能过不了。尤其是部队的同志,这东西他们可是用上了的。
既然如此,那不如轻松点儿,趁机取点经才是正事。
如果这个PD-63雷达的最终参数没有那么耀眼,估计这些同志也就不大说得出这话来,不愿意说。
搞技术的傲的时候是真的傲,你要是东西不行,那想要我服气是不可能的,不找你麻烦已经是看在同志友谊的份儿上。但是如果东西是真的顶,那同志们的身段还是很柔软的,学知识嘛,不寒碜。
雷达所的同志闻言,脸上动了动,一时间没开口。主要是这个经验吧……一般情况下没那个重现的条件,不太好学啊。
不过既然同志们的兴致都这么高,雷达所的同志们们也不太好当闭口葫芦,还是高低得说一点的,雷达所的总工想了想,才开口笑道:“我就简单说几句吧,具体的,我们下来可以慢慢交流。”
你们主动歪楼,但是作为今天的汇报方,他们既要满足同志们的要求,同时又不能把楼给歪得太厉害。
“首先一点,是我们前期工作做得足够好,系统划分足够清晰,子系统界面明确,系统接口严谨,在这种情况下,各子系统只需要严格按照前期工作中对接口要求开展工作就能满足集成要求。而各子系统内部的工作对其他子系统是透明的,不会产生过多的相互影响和牵连。”
说这话的时候,总工心里还在想着高振东的那本《项目管理体系》,这东西好。
“其次,每一种新技术,我们几乎都准备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作为备份,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的心态和工作都要平和从容得多,这对顺利推进项目是有好处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用的新技术,其实本身已经足够成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技术提供方已经彻底完成,我们拿到手的,是直接可用的零配件或者子系统,这对我们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行波管,是直接拿到的成品;
平板缝隙天线,也是直接拿到的加工好的样本,同时还配套了理论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搞具体适配的难度不太高;
数字信号处理器就更不用说了,这东西拿到就是一片一片的成品芯片,他们要做的,就是设计电路和编程,这比从头搞数字信号处理器本身,不知道轻松到哪里去了;
就连稍微麻烦一些的PD雷达体制相关,也是直接拿到了成熟的理论。
这些新技术对于雷达所来说,难度并不比用一个新零件高出非常多来。
至于谁提供的,提供的都是些什么,他在这里没法说,不过说不说防卫委和部队的同志都是知道的,毕竟在接收这些技术的时候,他们都是知道的甚至就在场。
而且……这些技术的提供者也坐在这里。如果需要说,防卫委的同志自然会说,否则自己就算想说,也会被掐住话头。
连高总工自己都经常被防卫委领导掐话,就更别说自己了,想到这里,雷达所的总工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他同志听了他的话,感觉怪怪的,有没有经验?有?但是有没有用?好像有……
“嗯,看来新装备的研究过程中,合理的管理和扎实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啊。”一位同志笑道。
“说得对,不过这第三点,恐怕也没多少新课题能有这条件……”另外一位同志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神色有点古怪,新技术以接近成品的形式直接进入新课题,这种好事情哪儿特么那么多。
这个话,雷达所的同志就不太好接了,总不能说自己运气好吧?
防卫委这边,对这个事情是最清楚的,总工也是脸色有些怪,想笑又不太方便笑的样子:“新技术的准备要扎实,以尽可能可用的状态应用到新装备中,嗯,这个总结不错,不错。”
诶,还得是委里总工厉害……雷达所的总工连连点头:“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我们的同志继续汇报这个雷达的情况……”
雷达所负责汇报的同志这才继续汇报工作,这种普通汇报,就不需要雷达所的总工亲自上阵了。绝大部分技术汇报都是这样的,汇报方的高级技术人员参加,一般都是坐镇和负责兜底的,不会亲自做汇报。如果连念汇报稿都是汇报方的高级技术层在做,那大概率有两种可能。
头一种是他们真的非常非常重视这次汇报。
第二种是他们心里没底,成果可能多多少少有些问题,至于问题大小,不好说。
“……为了解决传统雷达受地面、海面杂波影响严重的问题,在研制过程中,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我们从动目标指示技术入手,在试装的早期信号上成功应用MTI技术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之后,再接再厉,将最终定型型号的抗杂波技术发展到了动目标检测,MTD能有效对抗地面、海面杂波,一举破除敌人利用低空掩护突防的老大难问题……”
汇报到这里的时候,雷达所的同志忍得很辛苦,主要是要忍住不去看高振东。
不少同志开始低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过脸上的神色都是振奋的。
他们还真没想到这台PD-63的杂波抑制,已经走到了如此的高度。材料的总体部分,仅仅介绍了这个雷达使用了杂波抑制技术,能对抗杂波。
但是没想到这个雷达用的杂波抑制技术居然已经到了如此的高度。
“我没记错的话,罗国现在MTI技术也没有实用吧?而且王国MTI技术用得也不是太好。”一位同志有些不敢相信,这好消息也未免好得过头了。至于MTD,他没提,主要是对MTD没什么认识,这东西实际上真正成熟为人所熟知,是五六年后的事情。
而罗国真正实用的MTI,大约是米格-23的事情,而且还不是早期型号。
不少同志对这个事情也有些不敢相信,主要是雷达这东西技术含量着实不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连北方老大哥都没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先搞出来了。
说到这个,雷达所的同志们可就来劲了:“的确,您刚才说得都对。我们这个杂波抑制技术,是世界第一的。其实,刚才我们汇报中提到的不少技术,都是世界第一的,而正是这些世界第一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将MTI升级为世界首创的MTD技术的环境和基础……”
他的话里有个隐含的意思没太好直接说出来。
——他们没有的,不等于我们没有。我们这个雷达上面,世界第一可多了!
新型行波管的功率、平板缝隙天线的波形控制能力、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计算处理能力,还有PD的体制,有了这些,不上MTD,雷达所的同志们自己都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那MTI不就白搞了?”一位同志开玩笑道。
“没有没有,MTI为我们杂波抑制打下了基础,吸取了经验,而且也不是完全白搞,MTI简单便宜,现在已经下放到我们的天气雷达里面去了,用于过滤鸟群等目标……”雷达所的同志笑得很是灿烂。
MTD好是好,但是贵,MTI虽然差点儿意思,但是便宜,用在民用方面那是极好的。
在这方面,海装局的同志再清楚不过:“嗯,这个我们可以作证。沿海重要海域、南部海域,包括南礁群岛在内,大一点的岛礁上面,我们都装了天气雷达,形成了基本覆盖传统渔场的雷达网,比起以前的型号,虚警率大大降低,有力的支持了我们的渔业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
和新世纪不同,新世纪很多新技术都是先民用,然后才升级军用,但是在这个年代,只要军用用得上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先军用,然后再下放民用。
“冷战”这两个字,份量是真的很重。
同志们这才意识到,他们本来已经非常高看的这部PD-63雷达,其高度甚至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光看参数甚至都看不出来。
别看仅仅是虚警率大大降低,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虚警对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虚警率高的,光是应付虚警就已经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更严重的是,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是听说过的。
看着同志们欣喜的交谈,防卫委领导好像是想起了什么,转头来悄悄对高振东道:“振东,这个MTI,毛……毛茸茸的北方老大哥还没有实用的是吧?”
高振东点点头:“对!”
别说MTD了,就连勉强能真正实用的MTI雷达,罗国搞出来也是几年后的事情,在那之前,就算他们说有,也就听听就好了,实际上是用不上的。
“那我们能不能拿这东西和北方同志换点东西?”防卫委领导在这方面,近年来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不少国防和工业方面的节点技术,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和几年前在技术上有些捉襟见肘,导致同志们都有些放不开不同,现在的防卫委,可是见了世面了,对于一些不是那么重要、不是那么先进的技术,也没了死死捂着的想法。
想法的转变,甚至比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来得重要。
像现在这个MTI,既然自己手上有了更好的MTD,那给北方同志输送过去,减轻他们一点压力好像也不是不行。
至于到底行不行,先问问高振东,是相当稳妥的法子,他知道得够多,判断得够准,而且思想足够过硬。
高振东是真没想到领导能想起这件事情来,居然开始主动出击了。
他顺着领导的话头一想,连连点头:“好想法!好想法!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没什么用,但是对北方同志来说,还真是急需的。而且出口这个技术,不需要出口太高级的基础技术,对我们的现状来说正好。”
MTD要的基础技术相比MTI,要多得多,太暴露了。而MTI就很好,既解决了罗国的燃眉之急,又不需要输出太多的高级技术,而且性能刚刚好。
高振东恰好知道,罗国的MTI到了几年后才好用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模拟延迟线带来的胎里病。在雷达这种需要对电磁波和信号进行精细化操作的装备上,电子管实在是先天不足。功率倒是能大力出奇迹,但是在处理方面,没那么多奇迹。
而要让罗国用上我们的数字延迟线,是不需要用到数字信号处理器那么高级的东西的,刚好!
防卫委领导颇有几分自得,诶,这个商机是我发现的,有点想口占一首诗,看了看现在在开会,也就只好作罢。
高振东并不知道自己的耳朵逃过了一劫,他正在饶有兴致的听雷达所的同志们的汇报。
“……PD-63型雷达,以及其衍生型号,在近年的试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在它们的引导下,我们的同志多次主动精准出击,逼退乃至消灭各种来犯之敌……”
尤其是在北海湾等地,王国佬吃这东西的亏,那不是一次两次。
“……经长久试验表明,该雷达在高原、热带、温带、潮湿、盐雾、寒冷地区均能发挥作用,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雷达本身不需要考虑机动性,但是要考虑环境适应性,所以雷达所的同志重点说的也是这个。
没办法,国土面积大了,气候上什么幺蛾子都有,不得不防。这方面花裙国吃的亏就不少,自从殖民体系被拆散之后,整了个燃气轮机看起来先进,但没法在热带正常使用了,压根没考虑到热不热的问题,导致一到热带就过热降功率。
“……PD-63现主要装备于战-7型多用途战斗机,在海军的部分攻-5型攻击机上有装备使用,以及还有一些其他用途……”
PD-63这个型号,就用在这两个地方,一些临时改进型和衍生型,倒是在地空导弹、巡逻机、军舰上用着。主要还是太穷,能少搞几个型号就少搞几个型号,能用就行。
至于预警机,那个是要专门配套的。
不过后面这些,被雷达所的同志一笔带过,再说就泄密了。
而汇报内容,终于来到了重头戏。
“……经大量测试表明,PD-63雷达的战-7型号,对攻-5大小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100公里……”
“多少?攻-5大小,能在100公里之外发现?”这个数字让所有没参与过PD-63相关工作的同志感到震惊。毕竟在这之前,我们的战斗机的雷达发现距离也就10公里上下,而且还不可靠,如果空中没云或者是白天的话,建议用眼睛直接看还好一些。
攻-5脱胎于伊尔-28,说是个轰炸机,但是个头并不大,这意味着对于重型战斗机的发现距离,不会比这个差。
不少同志在心里又放下了一块石头。战斗机都能在100公里外发现,那重轰炸机的发现距离只会更远。至于重轰炸机从哪儿来,那你别管。
雷达所的同志自信的点点头:“对,100公里,而且有战绩支持。现在的问题,是导弹射程跟不上。”
说起这个,雷达所的同志颇有一点扬眉吐气的感觉,雷电-3刚出来的时候,用在战-6截击型上,射程甚至超出了战-6截击型那个弱鸡雷达实际搜索距离,他们可是被导研院的同志好一顿嘲笑。
现在总算是翻身了!
他们不知道的,导研院的同志可并没有停下脚步,搜索距离和射程这对另类的“内部矛盾”,还会继续争斗下去。
得到了雷达所的同志们肯定的回答,其他同志不由得一阵激动,是真的激动。100公里在地面雷达站来说,并不算多,但那是要体积和重量代价的,战斗机那么点脑袋,能看100公里,在这之前不说是天方夜谭吧,至少也是不敢去想。
“好……好啊……”
同志们的感慨还没完,更大的还在后面。
“……该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可同时跟踪6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打击其中2个……”
如果说下视能力在刚才MTD的汇报中就已经知道的话,那下射能力算是一个小小惊喜,毕竟看得见和能引导攻击,那是两回事。
但是这个小惊喜,都比不上后面这句“跟6打2”。
在这之前,同志们根本无法想象,这个小小的雷达,性能优异不说,居然功能也这么先进。
要知道此时的地/舰空导弹能在跟踪多个目标的同时打击两个或以上目标,那是靠复杂的系统作为代价来实现的。
第1354章 这窗,怎么破回来了?(6k)
地空、舰空雷达,别说一套雷达数量不止一个,就连个头也不是战斗机的能比得上,一台比一个中队的战斗机雷达加起来都重。
所以他们能跟几打几,还算是能接受,哪怕是技术不够先进,说得难听点,分几台车制导,都能达到这个效果了。
但是战斗机雷达就不同了,就那么大点,根本没有多余的天线等射频系统去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全靠一套天线后端在做事情,而且这套系统的个头,也就那么大一点点。
在这个基础上,能实跟6打2,简直大大超出了同志们的预料。
“就这么大点儿东西,能跟6打2?”一位同志没忍住,这个验收会总的来说没什么太大争议,唯一问题就是成果有点太出乎意料了。
雷达所的总工点头笑道:“是的,这还是因为PD-63受战-7机头直径限制,所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包括探测距离等参数,都受限制。”
战-7的机头直径,也就是米格-19的底子,再怎么扩充和保留,总是受到机身直径限制的。
所以这句话算是一句实话,但是有时候,实话最伤人。
合着你们还觉得这个参数不够好是吧?
这基本上意味着在当前作战环境和条件下,一半的飞机就能信心十足的冲上去接敌,特别是配合它100公里的探测距离,多一倍的敌人并没有什么作用,反倒是因为目标多了,选择面更大了。
“这个……有战绩么?”一位同志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有的有的,包有的。曾经就靠这一手,在60公里外就直接驱离了敌机。”雷达所的同志笑道。
说到这个,空军的同志也不甘寂寞起来,不久前的得意之作,大范围是没法说这件事情了,但是今天这个范围,都是有资格知晓这件事的:“对,这件事情是有的,而且我们可以透露一下,敌人是王国佬。”
他们说的,正是南部海域南礁群岛的那件事,我们几架战斗机雷达一开,硬生生把从吕颂出击的王国飞机给逼回去了。这件事情,战绩可查。
空军的同志的包票,让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扣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