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14节

  ——

  树江某船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一条在此时体型称得上“巨大”的军舰,正在条略微倾斜的坡道上静静的矗立,船头一个大大的红色彩球分外耀眼。

  船的侧舷,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迎着海风微微摇动,上面的白字很是分明。

  “热烈庆祝我国第一艘中型登陆舰胜利下水。”

  船的下面,一个不小的观礼台上,不少人抬头看着不远处的船,一个个面露喜色。

  “可算是下水了,这条船设计到建造,可花了不少时间,3500吨啊,大家伙!”防卫委领导笑道。

  让一般人不大想得到的是,中登这种看起来胖胖的体型,实际上排水量并没有看见后直观感觉的那么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考虑货舱有足够容积,所以中登算是虚胖。

  毕竟肚子里是空的,不胖也不可能。

  此时,这个看起来有些胖的船,在同志们眼里看起来,却是非常的可爱。

  “也不算长嘛,这么大个家伙,从提出、设计到建造,才几年?我看你啊,还是最近几年吃得太好了。”

  旁边海军的领导同志笑道。

  作为一条新型作战舰艇,而且目标任务极为明确、重要的舰艇首舰,这东西下水他们这个级别的同志都是必定要来看看的。

  “呃……你说得也对,急躁了急躁了,哈哈哈。”防卫委领导笑了起来。

  “诶,对了,你们防卫委的那名宝贝呢?今天怎么没来?”海军领导开玩笑道。

  他说的是高振东,作为一名最近给海军提供不少好东西的科研工作者,而且长期出没于各种高级别的相关会议上,海军的领导对他也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这个中登,最早力主提出的,就是高振东自己,所以领导有些奇怪他怎么没来。

  按说以防卫委的习惯,这种事情是肯定要把他揪出来参加的,名义上是一起参加验收、下水,实际上是把这位同志拉出来休息休息。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

  防卫委领导闻言一愣,想了想才反应过来:“他啊,闭关呢。”

  “闭关?”

  “嗯,最近有些收获,正在系统性的整理,说是抽不出空来。东西比较重要,他不愿意跑出来,谁能拉得动他啊。”防卫委领导的嘴上有点抱怨,眼里却满是笑意。

  “你个老小子,一看你这表情,就知道有好东西。什么好东西?透露透露?”海军领导笑道。

  “不能说不能说,保密规定知不知道?哈哈哈。”防卫委领导看着对方那张老脸,笑得很开心。

  “你……”

  “别急别急,估计快了,有些东西和你们也多少有些关系。”防卫委领导想起他在高振东那里看到的半份大纲,一个字——乐。

  两人正在斗嘴,“呜~~~~~”的汽笛声中,船的两边鞭炮齐鸣,从船的两舷,同时抛下一条条的红色标语,都是庆祝、鼓励之类的话。

  “下水!”随着司仪一声令下,船身开始缓缓向后移动,逐渐入水,发出一点嘎吱嘎吱的响声。

  没多久,船体完全入水,丰满的船体飘在水面上,非常漂亮。

  和此时的一些军舰因为系统复杂、设备繁多、需要大量的调试导致下水后还要舾装不同,这条船因为相对简单,在船台上就直接是舾装完毕的,也就是说,这条船下水就能海试。

  观礼的同志们都欢呼起来。

第1365章 纠结的白熊(5k)

  中型登陆舰浮在水面上,看起来居然和在岸上没多少区别。

  这个船特殊,吃水非常浅,特别是现在是空船状态,那自然就更浅。

  看着这一幕,防卫委领导笑道:“又下水一样了,就是不知道能生产多少啊。”

  和作战舰艇还要试试不同,登陆舰这种东西大概属于是设计上没大问题就能大量上量的那种,毕竟只要核心的功能满足了就不是不能用。

  海军这边倒是相对乐观一点:“登陆艇也生产了不少,还有你们建议的滚装船也有几条了,再加上缓冲时间,算算应该还是可以用的。”

  “还有些准备没做好啊。”

  “是啊,其实要不是为了解决背后的那个问题的话,都可以说准备得可以了。”

  “还是要料敌从宽,从最坏的角度打算。”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看着眼前的一幕,脸上笑容满面,眼睛深处却在闪着一阵阵的光。

  ——

  在消化自己上一次抽奖收获的高振东,忙里偷闲的坐在自己办公室里,看着面前的报纸。

  上次手气好是真的手气好,但是要说难也是真的难,这套东西虽然浅显,但是对当前我们对应的专业领域应该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毕竟新世纪10年代的浅显,放到现在这个年代可不见得。

  唯一的问题就是有点吃力,因为浅显,反倒对高振东有点吃力了,他需要尽力的分辨和挖掘里面的东西,希望能挖掘得更深一些,甚至能为之做好一定的准备。

  至于这东西为什么这么浅显,那也是没有办法,这个领域的材料,全世界拿出来公开发表的,都不怎么深。

  ——《船用核动力装置》,一本新世纪编著的书籍,内容不深,但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水平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有用了。

  不过高振东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学习、挖掘之外,还要把里面大量不合时宜的东西去掉。

  诸如“王国在XX年,在XXX号核潜艇上进行了什么什么改进试验”、“罗国核潜艇改用弥散燃料”之类,因为成书晚,在书里可谓到处都是。高振东最心累的就是这个,那是一点儿都不敢留啊。

  而且仅仅是简单的一删了之还不行,在类似的每一条问题性描述里,去掉指向性很强的时间、国别、型号等内容之后,他还必须想办法把核心内容留下。

  核心内容留下也就罢了,他还要为这个核心内容,找一个说得过去的来源,哪怕是说自己做梦梦到的,他也必须把“经我做梦梦见”几个字给写下来。

  所以这花了他不少的时间,而今天忙里偷闲,一来是休息,二来,是他在等一条消息。

  等一条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世界走势影响深远的消息。

  拿着当天的《日报》,高振东摇了摇头。

  自己没猜错,自己在国内再怎么折腾,对国外的影响也仅限于技术和一些连带效应,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正经大事,那是影响不了的。

  例如王国大统领脑洞大开这件事。

  而同样的,历史并没有厚此薄彼,罗国那件事情依然发生,连时间都没变一下,估计地点、过程这些,虽然报道中并没有任何提及,高振东估计事情还是不会变的。

  既然这些不会变,高振东估计后面的一些重大的情况,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一个国家就犹如一头狂奔的大象,历史惯性是极强的,高振东相信不会有变化。

  此时高振东不由得庆幸自己催着防卫委领导落实了一些事情,此时就算对方变卦,好歹我们还是有不少的收益的。

  同时,抛开合作那件事情不说,其他的项目,双方的实物都还没有交付,其实也不见得就彻底黄了。高振东上辈子,双方矛盾激化都还在做生意交付货物呢,这才哪儿跟哪儿。

  高振东心情愉快的放下报纸,他是真的心情愉快。

  他仅仅是想证实这件事情的发生,但是并没有半点希望它不发生的想法。高振东的想法非常淳朴、简单——死了的罗国才是好罗国。

  而另一边,防卫委领导看着这个消息,目瞪口呆。

  他想起了高振东在讨论出口半导体生产线换取反应堆等事务的时候,说的那句“最好是在一个季度内敲定这些事情”。

  如今掐指一算,的确在一个季度内,差不多正好。

  这小子,难道嗅觉这么灵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说得客观点,仅仅是科研工作,就能把这小子的时间和精力挤得满满当当,不可能有任何的一点分配到关心这些事情上来。换个普通一点的,可能仅仅是他十分之一的工作,都能给累趴下,哪儿可能关心这些东西。

  而且他也没渠道去了解啊,别说他了,就连上上下下的人也不可能知道与这件事情相关的一星半点,要不然罗国那边自己早就发现了,哪儿会有这件事情发生?

  想了想,他摇了摇头,不可能。自己被振东同志平素的非人表现所影响,想太多。

  不过他还是没忍住,给高振东打了一个电话。

  “振东同志,今天的报纸看了吧?”

  对面传来高振东爽朗的声音:“看了,领导。没想到啊没想到。”

  高振东说的没想到指的是什么,此时自然不言而喻。

  “你有什么看法?”领导没忍住。

  对面的声音略带一点迷茫和不解:“看法?没看法啊。我是搞技术的,这件事情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我实在是没什么了解,没空啊。”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内幕,高振东此时可以说是除了北方那边的亲历者之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最了解的一个。毕竟罗国千古之后,往外抖搂破烂的人可谓车载斗量。

  要是他想说,他可以直接翻开系统,洋洋洒洒的说上半天不带重样的,而且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哪怕仅仅从表象上分析,不涉及任何细节,他也能说得天花乱坠。

  但是他不想,也不能。那边的事情关我屁事,疯了才说那么多。

  听了高振东的话,领导在电话这头点了点头,嗯,对,这次他说的“没了解”,应该是真的没了解。

  “嗯,行,你专心你的工作,不要受到什么影响。”

  高振东在电话那头乐了,领导仿佛都能看到他咧嘴笑露出来的一排大白牙:“好嘞。领导放心,这事情对我能有什么影响,哈哈哈哈~~~~~”

  听见高振东笑得这么开心,领导才想起来,这小子对北方的心思……呵呵呵,可重呢,他最早亲身深度参与搞出来的新式装备,是坦克,最早花大力气介入的装备体系,是陆军装备,最早搞出来的划时代武器之一,是专门打坦克集群的。

  这些举动,要用他出身陆军来解释,可能不见得完整。

  那没事儿了,他哪儿可能受到什么影响,可能心理波动都不会有。非要说有的话……算了,说出来可能对北方同志就不大恭敬了。

  领导和高振东说了两句,放心的放下电话。

  ——

  这件事情可能在外面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对于我们却是影响不大。一前一后两个人,对我们的态度没什么区别,这是后来他们的解密文件和亲历者自己亲口说的。

  高振东还在和手上的船用核反应堆资料斗智斗勇,但是在北方,在某些细分领域,却有一场与我们有关的讨论正在进行。

  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变了天,很多事情就会考虑是不是也要跟着变一变。

  如果说其他已有项目,都因为两边越来越深的交流被死死的缠在一起,压根很难分离,呈现出一种“政冷军热”的态势的话,那几个新课题,就让相关的负责人不得不组织人员,商量考虑一下。

  例如航天、核工业。

  主要是这些部门的人,和我们在这些方面打交道也没什么经验,并没有太多的底气和胆量。

  一群人聚在一起,就一个议题——和南方同志商量好的事情,是否还要继续?

  “我的建议,是继续下去。最高委员会的同志们并没有给我们下达任何命令要求我们中止相关合作,不是么?”一位罗国脸上带着笑容说道。

  “达瓦里氏,你需要他们的半导体生产线,我理解,但是半导体生产线仅仅是一个小事,它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不能高于我们的领导意志和最高决议。”说话的人,来自航天部门,但并非技术人员,相对想得要多一些。

  好家伙,你想要继续完成交易,让你们电子工业的成绩得以保留,但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我们要冒着政策风险,继续和对方合作。

  虽然南方人有句话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是你不能舍我的孩子。

  此时作为航天部门的行政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政策风险,而不是技术或者经济利益。

  那些都是虚的,航天搞得再好,也没有屁股下面的位置重要。

  对于他来说,事情非常简单,继续合作也许会带来一些进步获得一些收益,但是对于上升空间已经不大的他可能毫无意义,但是相反,这种行为带来的政策风险远远高于收益。

  “达瓦里氏,并不只是我建议这样做。实际上,很多与南方同志有交流的部门和机构,实际上并未受影响,依然在继续他们的工作。”作为电子行业的人,这位罗国很清楚电子方面的情况。

  如果要中止,也至少应该完成这一笔交易之后。因为那样他就能获得一条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线,想想5年前自己还在向对方支援半导体生产厂,没想到5年后却要想尽办法保住向对方进口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希望。

  说到这里,他转过头,将目光看向了原子能部的同志们。实际上要说敏感,原子能部才是最敏感的那个,他并不指望在这里获得多少支援。

  没想到的是,原子能部的同志却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我们希望能完成交易,他们是最好的达瓦里氏。”

  这话让所有的人都有些意外,航天部门的人在意图寻求盟友:“领导同志,你应该知道,你们更不应该和他们完成交易。”

首节 上一节 914/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