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好消息?”
副总笑道:“等明天啊,你们就不用算得这么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这不是同志们在发扬风格,而是一句实话。在计算机上算,真的不辛苦,唯一就是等待有些心焦,但是比起拉计算尺和摇手摇计算机,这简直是又快又轻松。
这台C6132算一个小时的数据,一台手摇计算机的计算时间,可能要用经年累月来计算。至于计算尺,就更别提了。
“不管辛不辛苦,反正上级啊,考虑到我们的情况,拨了几台最新型的计算机过来,比这个快得多。考虑到你们的情况,决定拨一台给你们!”
“能有多快?”同志们寻思。
不过当副总师说出新计算机的参数的时候,几位同志跳了起来。
“7.5倍?走走走,老总,我们拉机器去。”副总瞬间升格为老总,并且饭也不吃了,拔腿就要跑。
“急什么?吃了饭,等这个算完,明天再说嘛。”
一位同志腆着脸笑道:“不了不了,我们还是先工作为重,工作为重。”
有在集体单位工作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好东西,是有可能被截胡的!他们可不敢让这宝贝就这么流落在单位库房里,一分钟也不行!
没到手之前,拨给你的≠就是你的。
没准那个子系统的同志,看上之后来个先斩后奏,那就麻烦了。随你骂,随你开条件,一张二皮脸永远笑嘻嘻的,但是想要把东西拿回来,门儿都没有!
而且如果今晚能装好调试好,那下一个数据就能用更快的计算机来算了,想想都高兴。
另外几位同志也是一样,站起身来,齐心协力拉着副总师就往库房跑去,落袋为安。
在1234产能彻底打开之前,这种情况估计会在全国各重点科研单位重复上演。
——
高振东在计算机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然后执行了存储指令。
他按照自己的习惯,退出文档编辑系统之后,执行了一次“ls”指令,目录里的所有文件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看着其中名为《对船用反应堆的一些思考》那个文档,高振东满意的点了点头,除了材料之外的“思考”都在这里了,都是洗干净了的。
至于材料,他是真的要思考的,就不和这些东西夹在一起了。
此时,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高振东接起电话。
“高总工,1201厂的同志,还有运算所的同志,一起来找您。”三分厂厂办的同志在电话里汇报道。
“快请他们过来。”都是老熟人,而且高振东还兼着1201厂的总工和1201厂外设研究所的所长呢。
等到人都到齐,来这里的人,正是1201厂外设研究所和运算所的。
“今天怎么到得这么齐?”高振东笑道。
1201厂他时常都在过去,按说不应该这么急切。
运算所的池所长和外设研究所的小高所长对视一眼,池所长道:“接到个任务,就过来了。正好和高所长他们的工作有重叠,所以就一起咯。”
两位都是所长,但是哪怕小高所长是高配,但级别依然小有差别,此时自然是以池所长为主导。
高振东笑道:“什么任务?”不会吧?关于超级计算机的事情,自己的报告还没打到防卫委呢,难道十二机部也早有想法?
“是防卫委下的……”池所长笑道。
难道是防卫委那边等不及了?不至于啊。
高振东心里还在犯嘀咕,不过很快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和他想的不太一样。
“防卫委要求,我们研制一种容量更大的可移动存储设备,不一定要能随意擦写,但是容量要大,存储要可靠,移动要方便。”
实际上,兰西人遇到的那个自夸似的问题——成果多到装不下了,在防卫委这边也同样遇到了。
尤其是需要图文并茂的时候,问题就严重起来,随便一个课题,需要的软盘数量动辄几十上百。当这些图不完全是矢量图,还有必不可少的位图的时候,情况就更加严重起来,哪怕这些位图经过压缩也不行。
嗯?高振东没想到的是,防卫委这么快就有这么超前的需求了?
池所长补充道:“我们觉得,这东西就是软盘,只是容量要比软盘大得多。”
你还真没说错,高振东点点头,没有多说,而是问道:“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池所长将目光转向了小高所长,深入到细节,还得是这位来,因为实际工作是他们在做。
“我们第一考虑,是在硬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硬盘的研究工作,最终是落在1201厂的计算机外设研究所头上,他们也正在高振东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工作。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明显不靠谱,要不然高振东上辈子就能看到可以移动的硬盘裸碟片了。
“不过最终我们发现不行,主要是数据密度太低,相比软盘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势,甚至还要差一些。硬盘盘片的数据面积密度并没有比软盘好,而且碟片又厚又重,相同的数据量,不但面积没比软盘少,甚至连重量都比软盘重很多。即使不考虑真空封装盘,也没法用。”
高振东乐了,是真的乐,他甚至都没想到把硬盘毙掉的,不是对真空环境的需求,而是数据密度这个本来是硬盘的强项的参数。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这个年代的硬盘和后来的软盘比数据密度,的确不占优势,这年头的硬盘既没有被小高所长称之为“真空封装盘”的温彻斯特盘结构带来的高速旋转速度,也没有巨磁阻磁头带来的超高数据密度。
而这个真空封装盘,正是高振东正在指导着1201厂计算机外设研究所在做的东西。温盘结构由于磁头和盘片不接触,能实现非常高的旋转速度,属于是一项能吃好几十年的基础技术,对于计算机产业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接到任务的运算所和外设研究所来说,连硬盘都不够看,那就真没辙了,连路都找不到。
总不能焊一堆紫外擦除EPROM吧?贵不贵先不说,那玩意算起来数据密度也不高啊。
“有没有考虑过用磁带?”高振东问道。磁带这东西从理论上来说,其三维存储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容量不足的问题,只需要加长长度就好了,而加长长度,大不了就把磁带做大一定就行。
“考虑过,但是计算下来,还是放弃了,一是速度太慢,二是随机读写能力太差,第三,如果要做到大容量存储,实际上体积也不算小。”
同志们并非什么都没做,手头有的,能够得着的,都考虑过。
高振东点了点头:“其实,你们考虑用盘的想法,倒是大差不差。”
作为当前最容易实现随机读取的存储结构,“盘”这个东西的确是最优解,因为它至少能实现二维存储,而且同时还能实现性能虽然不是非常高,但是够用的随机读写能力。
实际上,如果不是我们发明了U盘,同时半导体器件价格大幅下挫,在软盘之后的便携大容量移动存储器,依然会是盘。
例如昙花一现的ZIP驱动器、LS-120驱动器,这两个东西曾经在PC机的BIOS设置里还能看得见,当然也包括功能有点单一的MD碟片。
而且即便受到U盘的冲击,DVD也依然坚挺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小高所长大喜,高所长都肯定了,那肯定他有什么想法。
“高所长,你有主意了?”
高振东点点头:“盘这种东西,实际上原理和用笔在纸上写字差不多,想要把数据密度提高,其实就一个办法,把写字的笔,弄得小一些。”
“可是我们就是找不到写字的笔。”池所长道。
高振东指了指桌上的计算机:“实际上,这支笔你们接触过,当然,不是直接接触,是间接接触。”
“接触过?该不会是RAM或者ROM吧?那东西也太贵了,而且现在的密度也不咋样啊。”小高所长看着计算机道。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是。你想一想,计算机上最小的元件是什么?”
“最小的元件……小电阻电容?小功率低耐压的三极管?”小高所长对电路很熟悉,能想到的单体元件,就是这些。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看不见的那种。”
“啊,我知道了,是晶体管!CPU、RAM里面的晶体管!”小高所长明白过来。
有了他的提示,池所长也知道高振东说的是什么东西了:“激光!你说的笔是激光!这些晶体管是光刻出来的,那才是最小的笔!”
高振东点点头:“对了,我们就用激光做笔!我们在盘体上用激光刻出一道道小坑,然后再镀膜,利用这些小坑的长度作为编码基础实现存储,然后在小坑表面覆盖一层透明材料保护这些坑,就能实现安全可靠的存储。”
实际上,一个非常反直觉的事实是,如果要论存储可靠性,得到合适保护的合格光盘,要比硬盘和半导体盘都高。
毕竟这货从理论上来说,逼急眼了是真的可以在显微镜下手抄数据的。
当然,那种在正常存储条件下背面镀层会起泡脱落的假货不在此列。
而池所长和小高所长并没有考虑这么长远,他们只是在一瞬间的兴奋之后,心情又回落了回去。
“高总工,这种方式,对激光器的要求很高吧?特别是体积重量方面。”毕竟光刻机的激光器他是见识过的,那东西用到存储上面,恐怕是有点超标了。
高振东点点头:“不错,那种庞大的激光器主要问题不是大和重,毕竟携带着到处跑的是光盘而不是驱动器本身。最大的问题是结构复杂,成本高昂。”
池所长连连点头,高总工做研究,果然最看重的还是能不能用得上,考虑周详。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凸显了。
然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让两位同志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不过你们在这方面不用担心,我们在其他课题里,已经研究好了其中最重要的元件——半导体激光管。这东西的体积重量都非常小,而且650nm的波长,也正好能用在这上面。”
实际上,CD驱动器用的激光波长都没这么小,是780nm,DVD才是用的650nm,不过高振东并没有想着要一步登天搞出DVD来,机械结构部分还差点意思。
不过这些事情面前的两人都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高总工依然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早有准备。
只是这次这个准备不是专门为了他们的事情来的,而是因为其他课题,至于什么课题,他们也不敢问。
“真的?那太好了!”高总工说有,那就肯定有。
高振东点点头:“对,所以你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反倒是出在机械结构上。”
“机械结构?”
“是的,我们不管是用机械运动,还是透镜组偏移,或者是多种手法的结合,但是我们必须做到控制激光头在光盘上空以微米级别的精确度进行移动!”
CD机的记录物理宽度,是0.74微米,这年头的光驱虽然不至于要做到这个程度,但是微米级别是跑不掉的,否则就失去了用激光做笔的意义。
高振东这句话,让两位同志的牙都有点疼了起来。
微米级别……别忘了,就连光刻机,实际上也只是这么个数量级而已。
而他们很清楚的是,现在他们最成熟的软盘驱动器,定位精度仅仅是亚毫米级别,距离微米级别还差得远。而不成熟的,就算是抛开可靠性可用性不说,实际上也没好到哪里去。
第1373章 一条简单的路(4k)
“高所长,就算是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真空封闭硬盘,我们的定位精度也没有达到这个精度,还差着数量级呢。”小高所长顺便汇报一下硬盘的进度。
机械伺服精度达不到高密存储的需求,而且在这之前也没有迫切的需求,这就是高振东没有急着去折腾巨磁阻材料的原因。用不上的东西,就算是它能带来再多的其他边际利益,高振东也没有这个兴趣。
但是现在有大容量需求了,那就能尝试一下了。
但仅仅是尝试,与其他工作相比,高振东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花资源的想法,因为实在不行的时候,是可以在磁带上想办法的,而比它更重要的事,多了去了。
高振东点头表示知道了,此时他心里突然灵机一动:“所以这件事情,对你们来说其实难度很高。不过我倒是能给你们找一条路。”
如果是这个精度,那就能成立联合课题组了,顺便把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一下。
机械精密运动这一块,1201厂其实能力是有限的,微米级的运动控制,远远超出他们当前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别说他们了,就算放到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所以并不是1201厂有畏难情绪,在等靠要,而是实际情况实在是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专业领域太多。这件事情如果放到几十年后,应该是供应链要解决的事情,而主机厂只负责提出要求。
但是现在完全没有如此出色的供应链,那就只能主机厂自行解决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的外设研究所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最大努力,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此时听见高振东说能指一条路出来,无不大喜。
这条路也许很难走,但是总比没有路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古人们也还是顺着蜀道一路走出来了。
别看高所长没有常驻外设研究所,但是他的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至于让高所长常驻,想什么美事儿呢?
“高所长,用什么技术?”
高振东笑道:“这样,你们回去找部里,就说是要和我们三分厂的七车间联合研制这个大容量驱动器,等到手续办好了,你们一起来找我就行。”
七车间,只有一个任务——负责生产光刻机。也叫光刻机车间,但是对外,只能知道七车间这个名字。
“七车间?光刻机?哎呀,高总工,你准备把光刻机的技术下放到这个激光存储驱动器里面来?”池所长作为运算所所长,是知道七车间的具体工作的,顿时感觉过上好日子了。
高振东点点头又摇摇头:“是,但也不是。不算是下放,对于你们两方来说,这其实都是新课题,算是整合资源,一举多得吧。不过他们在精密传动和控制上,的确是比你们经验多一些,能起到不错的引导作用。”
现在的光刻机虽然是可以做到自动定位,但是实际上是通过读取掩模和工件上的定位标记,反复调整来实现的,定位效率略低,而且定位精度也还差点意思,工艺暂时就在3微米上下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