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卵胎化 第432节

  许是这一通的折腾,怪道有了几分清醒,作揖的说道:“刚才狂态复发,元神颠离,望请道友切勿有惊,我来此处乃是受了师兄点引。”

  “灵虚道兄?”

  “正是,正是灵虚师兄啊!”

  怪道凑近了一大步,激动的说道:“师兄刚刚将我放出,他已经亲口答应我,只要将你招入匡山杏林一脉,往日恩怨就可以一笔勾销了。”

  寿头女忍着对方满身的酸臭气味,还有那股瘟病的气息,道:“这事灵虚道兄从未透露,怎么草率让你过来,这不似道兄作风,你莫非是在诓我。”

  “不是,不是。”

  怪道一着急起来,狂病又开始发作。

  “回来。”

  峰上一声呼唤,怪道打了一个激灵,立马纵云上遁,寿头女也跟了上去。

  空中的火霞桥已驾到了眼前,怪道和寿头女一前一后上桥,瞬息之间抵达洞府之处,往里走去,季明和兴化真人就在洞中小庙前谈话。

  寿头女没见过兴化真人,以为是外客来此,深感自己因追那怪道,忘了礼数,冒失至此,她告罪一声便要退出洞中,但被季明给叫住。

  磁瓶从寿头女手中飞出,落在季明和兴化真人中间。

  季明对着兴化真人说道:“师兄,我这位道友此次可是立下大功。”

  “哈哈,你讨便宜都要讨到我身上,我在上府之中可未曾掣肘于你。”

  兴化真人笑说一句,目光看过寿头女,眼含深意的说道:“师弟同这位道友相识不长,何以下得如此的苦力,要为她未来道业谋取机缘。”

  季明将寿头女唤来身前,对兴化师兄认真说道:“我这道友以前虽然身在旁门,可是慧根却是极其深厚。因居于一岛之地,见识阅历受限于此,短于世故,性情乖僻,手段毒辣,不过真正的恶迹并无多少。

  尤其是她生具仙骨宝相,才情超绝南海,精通左道之术,却是能恪守正道,不致仗力暴行,多铸孽事,更有以旁门道法,寻求正果之心。”

  “道兄何意?”

  寿头女听的云里雾里,心里想着莫不是灵虚子真要她拜师怪道。

  季明见火候已到,便对寿头女说道:“道友为我奔波操劳,收了离断钩玉,恰好当下我同匡山解开宿怨,得了一良机,便将道友举荐,机不可失,故而未曾及时同你透露。”

  “师恩深重,如何能改投法统。”寿头女坚决的摇头,又道:“况且道兄妙算之下,任何一人前去,都能完成此命,道兄实在是抬举我。”

  “哈哈!”

  季明笑了一声,早料到这种情况,对兴化真人说道:“师兄你瞧,我老早就已说过,我这位道友定会眷念恩师,不肯改投杏林一脉之下。”

  兴化真人点了点头,对寿头女说道:“你这类正果最难成就,越是往后,道行越深,往往一念之差就是天地之别,远不及正教功法来得稳妥。

  尤其是杏林一脉的《长春功》,修行此法,根基最稳。

  你便是不学此法,只是从中取长补短,也可使你性情扭转,守得清明自在。”

  见到寿头女对他的言语无动于衷,兴化真人暗暗点头,就是只观寿头女重视师恩之心,也知其人大有可观之处,于是将一支信简交出。

  寿头女一脸狐疑的收下信简,元神探入一看。

  这简中正是师傅所传消息,大意是指旁门之修一生若无奇遇巧合,万难拜入正教,何况杏林一脉这等功德门庭,让她自己一定惜之珍之,往后好生修行。

  并说因灵虚子从中介入,费了许多心意,才使她寿头女可兼顾两家法统,不用另外转投,了断前缘,只是日后授业收徒,道籍都需记在杏林一脉之下,万不可在外轻传道法。

  读到此处,寿头女心中产生无比强烈的感受,再看不下后面的内容,对灵虚子说:“道兄,小女何德何能,令你这样费心使力,予我人生再造之良机。”

  她自被师傅收为座下真传之后,就从未被这样重视过,照顾过。

  季明举起手中的舍利磁瓶,说道:“休要小看这任务,就是我算得再无遗漏,可要是托付行动之人想法杂多,频生枝节,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遍观我身边之人,道行足够之人,难以分毫不差的听从吩咐,而有这份定心之人,又缺少你那一身道行。

  须知这个世上,简单的事情都不叫事,那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只是因为它遇到合适的方法,以及合适的人而已。”

  “受教!”

  寿头女心悦诚服的说道。

  兴化真人听了季明的话,也是大为赞同。

  他以前还觉寿头女性情不美,身上也不具道气,旁门左道的痕迹太重,现在却觉其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来日又是山上一等的栋梁之才。

  怪道闪出身来,对寿头女道:“来,快快拜师,拜完师我就自由了。”

  “我何时说过你是她的师傅?”

  季明对着半疯的百草子说道。

  “那我.我是徒弟。”百草子愣了一下,似醒悟一般,就要向寿头女拜师。

  “错了。”

  季明沉声道。

  这百草子从穸山上被放之后,一直是疯疯傻傻的样子,少有清醒时候,元神之上更是损伤极重。

  百草子一直被他镇在穸山中的那块「古碑」之上,那碑上有记录墟部热毒符图,其中的异力恒常不衰,生灵一旦接触碑中异力,必然患上怪病绝症。

  百草子被镇于其中,还能存活至今,真不愧是杏林一脉的传人。

  “我明白了,我要代师收徒。”

  在季明的面前,百草子总是异常的清醒,这倒不是他元神肉身痊愈,而是深层的恐惧使然,他真的是宁愿去死,也不想再回穸山之中。

  他对寿头女说道:“今日暂且定下口头之言,待我回去匡山,就在杏林之中正式的代师收你入门。”

第678章 九真,寻烦恼

  九真之地亘古便在,哪怕沧海桑田,历经幽幽岁月,此地形貌依旧,不曾有太多变化,虽不似道门之中的洞天胜境,却也胜似洞天。

  其地位于黎岭东南深处,绝少人烟,四顾皆是无边苍莽,群峰拔地而起,直刺青冥。

  山势险恶奇诡至极,非是斧凿之力所能形容,恰似天地初分之时,洪荒巨力揉捏而成一般—峭壁万仞,石色玄黑如铁,或是赤褐如凝血。

  经年累月的风雨剥蚀,刻下交错的深沟巨壑,望去狰狞可怖。

  在这苍茫如碧海的巨大绿块中,伏背公一如绿海中的一点小影,遁光飞驰,上下前掠。

  遁光渐渐深入其中,可见古木参天,尽是些世上几乎绝迹的异种,粗壮者十数人方能合抱,枝干虬结如龙蛇盘绕,挂满千年老藤,粗如儿臂,垂落如帘。

  伏背公也是初入此地,如非被灵虚子逼迫太甚,连他那镇洞法宝都被算去,收回不得,怎敢冒险涉足此地,谒见那位天上雷部妖神财虎禅师。

  树冠层层叠叠,浓密得泼水不进,终年将天光遮蔽。

  伏背公的遁光这般急速,较之飞剑也只在仿佛之间,但也是耗时许久,一直到了正午时分,才见几线惨淡日影,艰难地穿透这绿得发黑的巨幕洒下。

  不知名的奇花异草,色彩妖艳,或吐露异香,或散发毒瘴,在幽暗的角落悄然生长。

  此时伏背公无心采药,一心辨认前面的方位,同时也担忧激动这里的凶灵,他才闪过此念,就见巨影在林莽深处一闪而过,披鳞带甲,目射凶光。

  前面荒古遗种的灵机暴露于空气,威慑任何秘地外的来者。

  因为凶灵蓄势欲击,伏背公的遁光急忙停住,见到前面有一条溪涧穿行于乱石深谷之间。

  溪涧水声呜咽,非是清泉叮咚,而是浑浊湍急,挟裹着泥沙碎石,撞击着布满青苔、滑腻阴冷的巨大怪石,凶灵潜藏其中,蛰伏窥伺。

  他一个翻身,现出碧伏神蝎蛊灵之法身,这是修行《成盘羽化经》的第三卷「蛊灵卷」所得功果。

  羽化经中,首卷「盘甲」旨在蜕骨去皮,使肉身炼成盘甲一具,二卷「虫成盘」则要作茧自缚,将元神和肉身炼作一炉“金丹”,称作成盘之丹。

  至于蛊灵卷,这一步则是归土微虫,破而再生。

  这一卷的要旨在于如蝉虫归土,解脱旧壳,再化蛊灵,如果参照丹道,那这蛊灵便是道门之婴孩,不过玄妙较之道门婴孩又有许多不同。

  伏背公一现蛊灵之形,凶灵知晓厉害,只得任他从容过境。

  才过溪涧,又遇泽地,其中水色或呈墨绿,深不见底,时有森森寒气溢出;或泛赤黄,隐隐带着硫磺铁锈之气,显是地脉深处涌出的毒泉。

  腥风掠过树梢,乃是肋生肉翼的怪蛇在雾上巡游。

  浅泽中偶有巨大爪印深陷泥泞,显是庞然古凶饮水所留,便是那看似无害的虫豸,亦多生得奇形怪状,色彩斑斓,隐含着剧毒或异力。

  如此一路上飞飞停停,伏背公终于抵达一处四面碧水如环,万丈山峰孤峙波心,恍若擎天之柱的灵地。

  此间风物之灵秀清绝,实为伏背公生平仅见,他丝毫不敢怠慢,就地起了土坛一座,于土坛之上插香三柱,步罡赞名,烧化符纸一道。

  静等了一会儿,在波心孤立的宝峰之上,有佛晕绽光。

  这佛晕上投于云天,渐渐的下散,扩于孤峰周遭,照于如镜平湖之内,顿时涟漪轻泛,映出鳞鳞湖光,顿时孤峰上下大亮,那点点汀洲都被染上金漆似的。

  “烦恼如云聚虚空,

  风起无痕自澄廓。

  澄潭本无影可映,

  何须来问清与浊?”

  禅声如泉水叮咚,令伏背公躁意一空,心中异常灵醒。

  他知道禅师是在以偈语唤回内心清明,不至于意走极端,满心的报复灭敌之念,如此才能思索得失,触及内心真正想法,此为佛法点化之慈恩。

  可是伏背公心里很清楚,不除去灵虚子,自己心意绝无安宁。

  关于第二元神之宝,他虽无铁证,可早认定必是灵虚子从中捣鬼,还有自己曾力邀三友相助蚩神子的旧怨,及其当下自己三徒被杀,法宝被夺。

  如此新仇旧恨之下,早成死敌一般。

  即便他保持心平气和,不受仇怨挑动元神而走到极端,最终还是要同灵虚子分出高下生死来。

  “禅师。”

  伏背公心中念头思过,即对孤峰朝拜,合掌说道:“弟子拜请禅师指点前路,禳解祸灾,拔除余之道业大敌,弟子往后必是虔心侍奉。”

  “痴蠢俗物啊!”

  一声过后,便归于寂静。

  湖波孤峰上下的佛晕绽光之象尽消,孤峰再现翠盖亭亭,奇花簇簇之景。

  伏背公忙纵遁光,追上万丈孤峰,没入云顶,初始时还担心禅师施法阻他上峰,后遁上云头,过重重云霄,接入罡风之内,心中这才一松,知晓禅师还愿意予他机会。

  万丈峰头下,伏背公为表心诚,叩首而上。

  此处只见豺狼虎豹,麋鹿猿狐,乃至诸般羽类、蛇虫之属,触目皆是,徜徉自在,遇人不骇,亦不相侵。

  此类素来狭路相逢,则为生死相搏,或恃强凌弱,必吞噬而后快,在这里似尽消了戾气,唯有亲善,全无猜忌,各得其所,意态安闲。

  枝头叶隙,但见灵猿抱月,彩雉梳翎,翠羽啁啾,如鸣环佩。

  偶有那大些的猛禽,诸如秃鹫、苍鹰、锦鸡之流,或侧目斜睨,曲项整羽作不屑状,余者多半浑若未见,只顾其乐,伏背公见状只赞禅师佛法无边,慈海无涯。

  峰头上,目光所及,并无它物,只有一个绒羽茅草铺成的巢窝,大约三丈方圆。

  巢窝之中有一轮光晕,同日光相融一处,像是熔金晕染,液火环流。伏背公目光刚落其上,纯阳之意顺着视线激荡全身,让他不敢动弹分毫。

  “佛门清净,你却来自寻烦恼。”

  伏背公心头一紧,连忙补救的道:“弟子怎敢如此,实在是那人欺辱太甚,已成弟子心魔之患,久念成疾,若不及早除之,弟子道业难有寸进。”

  “无妨,无妨。”

  禅声说道。

  听到这话,伏背公心中大喜,道:“禅师可是已有妙法。”

  “此法简单,只有一字。”

首节 上一节 432/4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