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34节

第550章 黎洲的新航线

  “还有一事。”

  交代完了经略南洋的战略,鲁锦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似的,扒拉着桌上的一台小地球仪看了看,然后才说道。

  “你今年清扫了婆罗洲东岸之后,要在婆罗洲的东南角,最好是新斤府对面的位置,挑一处港口条件较好,水草较为丰茂的地方,开辟一处牧场,如果条件合适的话,西南角这边也可以开辟一个。”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陈友谅也蹙眉不解道,“开辟牧场?莫非陛下是想在南洋养马?可是马匹这种东西,不是最忌湿热,喜干燥清爽的吗,在这种地方开辟牧场,马能养得活吗?”

  鲁锦见众人都是不解,这才解释道,“首先,马匹怕热本来就是个谣传,那只是前宋的腐儒们危言耸听,给自己的马政失败找借口而已,尤其是天竺的马瓦里马和波斯马,这些战马生长的环境可比南洋炎热多了,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

  “还有,朕并非要在南洋大规模养马,你这两处牧场开辟出来,可以先用来养水牛,将来朝廷肯定要不停的往南洋移民,移民去了之后要开垦土地,就需要大量的耕牛,到时候这些水牛就能派上用场了。

  “其次,这两个牧场虽然不主要用来养马,但也要有短暂养马的能力,这次你们去东面的黎洲,弄来了大量的优质良种,算是解决了国内一半的农业问题,因此朕想着,等过两年黎洲航线跑熟了之后,有人能接替焕章先生了,朕到时就让先生再去西洋跑一趟。

  “这世界寰宇,东面的黎洲有各种粮食,西面的天竺、波斯、以及欧罗巴洲却多牛马,尤其是各种高大的战马和挽马,还有产毛、产肉、产奶的牛羊。

  “而长途海运牲畜是非常困难的,牛马每天饮用的淡水都能供养好几个人了,这对船只的淡水储存压力很大,再加上船舱封闭狭小,牲畜无法活动,牛马的粪便也容易引发疫病,因此最好是在沿途设立补给点和中转站,阶段性运输,能让牲畜上岸短暂休整,治疗疫病,这便是在南洋设立牧场的用处。

  “其实这个牧场设在三佛齐才是最好的,那里靠近马六甲海峡,从天竺过来之后就可以就近休整,但马六甲暂时还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因此就只能放在稍微靠后一点的婆罗洲南部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次跑了黎洲一趟,粮食问题暂时解决了,于是陛下又惦记上了西洋的战马和牲畜。

  陈友谅这才点了点头,“臣明白了,陛下放心,等这次清剿完婆罗洲东岸之后,臣立刻就去寻找合适的牧场。”

  “嗯,不过你也别只顾着婆罗洲那边,新斤府才是目前我们在南洋唯一的立足点,朕听说除了新斤府被灭掉的那个叫戈瓦的土人部落之外,岛上其他地方也有土人,可别把他们忘了,只顾着眼前,让那些土人偷了自家后院。”鲁锦再次提醒道。

  陈友谅再次点了点头,“臣记住了,这事可以让李站长他们先打探一下情况,等臣收拾了婆罗洲东岸,腾出手来再对付他们。

  “不过陛下能给臣几艘船,多少兵马?”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像远望号这样的炮舰,除了远望号之外,朝廷现在一共只有四艘,朕可以调给你一艘四级巡航舰,载炮46门,足以吊打南洋的任何船只了。

  “然后朕再从水师那些淘汰的海船里,给你分十五艘,不论是福船还是广船,都任你挑选,不过你不要挑太大的,大福船除了装的多,但跑的并不快,你率领的是军队,更强调机动灵活,那样的大船对你并不适用。”

  陈友谅闻言连连点头,鲁锦则是继续说道,“军队方面,朕暂时只能给你一个团,四千来人,只用来打击那些土人部落是完全够用了,太多了南洋暂时也养不起,毕竟兵贵精不贵多。

  “朕另外会给李彬拨一笔款子,让他在南洋就近购买粮食,由新斤府负责你们的后勤。

  “现在是十一月中旬,朕给你一个半月的休整时间,等明年过完年你们就出发,出发之前朕会给你调配好兵力和船只。”

  “是,多谢陛下。”陈友谅闻言当即再无疑虑,立刻答应下来。

  安排好陈友谅和开拓南洋的诸多事宜,鲁锦这时又看向汪大渊问道。

  “焕章先生,关于之后的黎洲航线和贸易,先生有何打算?黎洲航线虽然是朕亲自规划的,但毕竟没有亲自去过,你是探洋正使,你最熟悉这里面的情况,朕需要你提出可靠的建议,任何方面的都行。”

  汪大渊闻言想了想才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远望号需要改装。”

  “怎么说,可是哪里出了问题?”鲁锦当即问道。

  “是这样的,远望号是一艘四桅帆船,前三桅都是软帆,只有第四桅是硬帆,起初这么设计是为了在气象条件不好的时候,只使用那一面硬帆来调戗。

  “但是臣跑了两年下来,发现软帆调戗也是没什么问题的,那就不如把第四桅的硬帆也换成软帆,这样只需要用相同的水手就好了,没必要带两种不同的水手,统一全船帆装,说不定还能提高一些航速。”汪大渊立刻解释道。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这没问题,从现在到明年五月,至少还有半年时间,只改装一根桅杆不是难事,朕会让船厂去做的,还有别的建议吗?”

  汪大渊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其实臣是想直接换船的,远望号毕竟是一艘军舰,那么多的炮位,用这样的船跑贸易,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要是有一种和远望号一样快,载货又多,适航性和续航能力都一样优秀的商船就好了,这样只需带几门炮,就可以应付大部分情况。”

  武装商船确实是一个好思路,鲁锦当即点点头说道,“你的考虑朕都知道,这不是第一次嘛,当然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用军舰也是无奈之举,以后自然可以换其他商船。

  “至于你所说的快速商船,朕也会让船厂尽快打造新式船型的,不过至少得一两年的时间,你暂时还是只能用远望号。

  “还有,即便有了新式商船,以后的黎洲航线也必须有一艘军舰随行,护航是一方面,其他那些普通货物也无所谓,但先生别忘了黎洲还有大量的金银,普通货物可以交给商船运输,但金银必须用军舰运输,以免有人打这些金银的主意。”

  汪大渊这才说道,“陛下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

  鲁锦摆摆手,并无怪罪之意,然后又继续问道,“还有其他建议吗?”

  汪大渊仔细考虑了一下才说道,“臣还想更改航线,以及航行的时间。”

  “理由呢?”

  汪大渊斟酌了一下才说道,“上次去黎洲走的是青丘列岛(阿留申)航线,目的自然还是因为第一次去没有经验,沿着海岸线走能经常补给,降低危险程度。

  “但是臣走过一次之后发现,其实只要胆子大,导航够精准,以远望号这样的航速和续航能力,直接从澄州(北海道)向东横跨太平洋,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一来就没必要再从北面绕一圈了。

  “之前陛下不是还跟臣说,从西岸横跨太平洋最好的航线,是从日本的江户湾(东京湾),直接前往对岸的金川(旧金山)或者寓渚矶(洛杉矶)吗?这条航线正好搭上北太平洋暖流,顺风又顺水,全程只要三十多天,比之前的航线更加快捷。

  “还有就是,之前跑了一趟青丘航线之后,臣发现流鬼国(勘察加半岛)那里荒无人烟,当地的熊比野人还多,到了那里除了能补给一些柴水之外,别无用处。

  “而青丘列岛、上林(阿拉斯加)、常春(温哥华/西雅图)等地,也都只有一些部落野人,这些野人连种粮都不会,去了也很难与其交易什么,当地也没什么金银。

  “如果是民间海商自己去还好一点,稍微能榨出些油水,但对朝廷这样的跨洋远航来说,北黎洲远没有中黎洲的金银和橡胶重要,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去中黎洲,反正那里现在也已经建了据点,咱们就快去快回,几个月就能跑一趟。”

  鲁锦闻言轻轻点了点头,想了想才说道,“所以先生是觉得北边那条航线无利可图了,所以想全力经营中间和南边那条航线?”

  “不错。”汪大渊当即应道。

  鲁锦这才说道,“不,北边那条航线也不能轻易放弃,朝廷应该将那些野人也纳入羁縻统治,并且让商贾过去经商,逐渐将那些土地都纳入大明的版图。”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露出不解的神态,如果说澄州岛(北海道)既可以作为跨洋的起点,也能做为补给站,同时又物产丰富,还能威胁日本,战略价值巨大,非常值得开发,那澄州岛以北的那些地方,他们就实在不知道有什么价值了。

  那些地方气候恶劣,粮食都种不出,人口也没几个,占了那里纯属亏本买卖,恐怕榨出来的那一点油水,都不够给官员发俸禄的。

  鲁锦看着他们不解的表情,却说道,“北边那些土地,别看现在都是一片荒野,但其实还是有些价值的,我们去占南洋的婆罗洲干什么?不就是为了那里的气候,能种植橡胶,以及那块土地地下的石油吗?北边一样有石油!”

  鲁锦转着桌上的地球仪,指给众人说道,“这里,库页岛的北边,有几十亿吨的石油,足够整个大明用上百年,这里,流鬼国(勘察加),火山遍布,有很多的硫磺,还有木材,熊,兽皮,鲑鱼,只要想榨还是能榨出些油水的,最为关键的是流鬼国的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地缘价值。

  “还有上林(阿拉斯加),这里也有大量的石油,能让大明用上两百年不止,还有数不清的黄金,其他山林野兽更是不计其数,哪怕是常春(温哥华),这里的黄金也不是个小数目。

  “或许这些东西现在看来对我们没什么价值,想要把这些财富开采出来也不容易,但是,我们是创业之人,我们是开国者,大明由我们建立,神州的权柄现在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就得为神州的所有华夏子民负责。

  “这些东西我们可以不用,但我们得多攒点家底留给后代,现在明明有机会,很轻松就能把这些地方占下来,有能力却不去做,将来便要追悔莫及的,几百年后,子孙后代想用却没有的时候,他们都要戳我们的脊梁骨的!”

  几人顿时就不说话了,虽说鲁锦的眼光长远,但这也太长远了点,谁能看到几百年后的事情,谁又能知道鲁锦说的那些东西什么时候能用上。

  但是鲁锦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先生说的也有道理,北边那些地方虽然重要,但凡事也要分个轻重缓急,现在咱们船少,能用的人也少,暂时集中力量开发一条航线也没问题,至于北边,等造出新式快速商船,到时候朕再安排其他人去经营吧。

  “说回太平洋航线,如果要从澄州出发,将其作为固定的起始出发点,恐怕还要建立据点才行,这样才能方便补给,甚至还有对岸的金川、寓渚矶等地,以及回程时路过的檀州,最好都要建立据点,你的想法也是这样的?”

  汪大渊点了点头,“陛下明鉴,臣确实有这个打算。”

  “那航线改也就改了,更改时间又是什么意思?”鲁锦再次问道。

  “是这样的,陛下之前跟臣说,南太平洋的台风季是每年的六月到九月,可是臣这次返航时,是九月从香蕈港出发,先到金川,再到檀州,在檀州待到十月初一,才返航前往南洋的吕宋诸岛。

  “按理说这段时间不应该有风暴才是,可是臣回程时偏偏就遇到了一次风暴,差点被吹到南太平洋的澳洲去,险些丧了性命,还是等天气晴朗之后重新测算了方位,才转到正确的航道上。

  “所以,臣猜测是不是陛下家中传下来的海图记载有误,搞错了南太平洋风季的时间?”

  “.”鲁锦闻言顿时一阵沉默,他不是学气象和地理的,所知也都是义务教育和高中那些东西,到了大学学习机械和材料专业之后,就再没怎么碰过地理了,因此听到汪大渊的疑问,他自己也有些心虚,莫非真是自己记错了?

  想了想鲁锦还是诚实的说道,“朕学的东西比较杂,地理确实不是朕专精之学,确实存在记错的可能,所以先生有什么想法?”

  汪大渊当然不能挑鲁锦的错,所以他又说道,“陛下所说的六到九月为风季,我想这放在西太平洋还是没错的,正好与中国江南的梅雨季重合,而南太平洋和赤道附近,气候则可能有些不同。

  “臣返航时路过新斤府,和李彬李站长也有过一番交谈,据他所说,他在新斤府的这两年时间里,雨季都是在当年11月到来年3月,次年的4月到10月为旱季,正好是冬春下雨,夏秋干燥,和国内这里完全是反着来的。

  “而且即便出现大风天气,也都跟雨季重合,旱季是不会出现大风的,所以臣猜想,会不会各地的雨季旱季并不跟中国一样,台风季节都是和雨季重合的?

  “另外臣今年返航的行程,似乎也能印证这一点,九月从香蕈港启程然后到檀州岛,九月到十月这一整个月的时间都没下过雨,更没有大风,反而是从檀州离开向西前往南洋的时候,十月初一以后,路上隔三岔五就有一场雨,还遭遇了一场风暴。

  “所以臣猜测,北赤道暖流这条航线的风季,会不会是从十月才开始的?按照其他地方的雨季多为四个月到到半年的规律,那么这条航线的雨季,会不会是从每年的十月到来年二月,或是四月,五月到九月之间才是旱季?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从黎洲返航的时间就需要调整了,最好是避开雨季和风季,赶在旱季的时候返航,路上会更安全一些。”

  汪大渊说的很委婉,用词都是猜测,怀疑,推理等等,毕竟皇帝是不能犯错的,他总不能直接说是陛下不学无术,记错了风季,差点把他们害死吧。

  鲁锦闻言也点了点头,“先生的猜测还是合理的,朕毕竟只是从书上看来的,或许记错了也说不定,而先生却是亲眼所见,更能令人信服,所以依先生之见,航行的时间应该如何调整为好?”

  汪大渊当即道,“臣以为,应该三月从建康出发,抵达澄州岛之后,在那里等到四月初一,四月再从澄州前往黎洲,这样大概率就能避过风季,从澄州到金川或是寓渚矶,大概要40日左右,再从金川前往香蕈港,也要20日左右,这样去的时候正好是两个月,当年六月抵达香蕈港。

  “然后在香蕈港待一个月,七月初就要立刻返航,赶在十月之前抵达南洋,十月之后再从南洋回到建康,抵达的时间应该是十一月初,这样能在国内休息五个月的时间,来年三月再次出发,还能避过沿途所有的风暴。”

  鲁锦闻言皱了皱眉,“那这样就没办法在黎洲待多长时间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卸完货,补给完,休息个几天就要立刻返航,再想在黎洲做什么事就难了。”

  汪大渊当即摊手无奈的说道,“陛下,其实就算不更改时间,当年五月出发,七月到黎洲,十月返航,且不说风暴的事,三个月的时间也很难在黎洲做什么,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决定在黎洲多逗留了一年,否则连收集陛下说的那些种子都来不及。

  “陛下若打算长久经营黎洲,不如专门遣人带几条船在黎洲常驻,几年一个任期,这样办起事来也能更加从容,而如果只是跑固定贸易航线的话,一个月的时间用来卸货、补给,也完全够用了,毕竟香蕈港已经建立了据点,可以长期负责和土人交易物资,大明的船只只负责来回运输即可。”

  鲁锦这次当即点头道,“先生说的不错,那看来还是得往黎洲加派人手和船只。”

  说到此处,鲁锦顿时扶额道,“看来这次要新建的据点不少啊,澄州要建,檀州和金川,寓渚矶也要建,黎洲中部那边,除了香蕈港之外,最好在中部地峡(巴拿马)那里也开辟一个据点,尝试沟通两洋,另外印加那里也要建个据点,方便收集印加的金银。

  “对于建立这些据点,先生可有什么建议?”

  汪大渊闻言立刻说起了他在澄州买了一个阿伊努人少年的事,还有他在夏威夷的檀香山装神弄鬼,忽悠土著要建个妈祖天妃庙的事,这都是为以后建立据点提前做的铺垫,现在这不就马上要用到了。

第551章 防灾备荒之法

  听完汪大渊为建立据点所作的那些铺垫,鲁锦立刻对其夸奖了一番,然后跟他们商量具体办法。

  首先目前的情况是,能够执行远航跨洋任务的船少,明年的航行除了远望号之外,鲁锦最多再给他们加一艘74炮战列舰,这是除了远望号之外,体型最大,载货量最多的船。

  然后明年还要优先满足香蕈港的补给需求,现在香蕈港的奴隶太多,核心汉人太少,这种人口结构不太稳定,明年至少要给他们再补充三百个汉人移民,还有杨惠点名要求的各种牲畜,比如猪、羊这些养来吃肉的,还有大型役畜,鲁锦选择优先运驴。

  毕竟民间素来就有‘铁驴、铜骡、纸马’一说,马匹太过娇贵,恐怕经不起这么长距离的跨洋运输,而驴就很皮实了。

  再加上华北的驴体型很大,甚至不比蒙古马小,不论是用来骑乘,还是拿来拉车,都可以胜任,至于耕地的话,反正有奴隶,暂时也不用汉人耕地

  这样算下来,光是三百汉人移民,以及那些牲畜,几乎就把远望号装满了,毕竟远望号还要带去大量的铁器和各种商品,方便香蕈港继续和土人贸易,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一艘74炮战舰可以执行建立据点的任务,这很明显是不够用的。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如果两条军舰一起去的话,你们应该碰不到什么敌人,这样船上的炮手就可以少带一点,多带些移民,这样的话,远望号只需要五十个水手,一百名士卒就可以,然后再带六百移民,和上次的总人数差不多。

  “另一艘炮舰也可以按这个配置,三十名水手,八十名士兵,六百名移民,如此一来,按照三百人一个据点,你们至少能建四个据点。”

  汪大渊却提醒道,“陛下,不能这么算的,我们上次能用三百人建立据点,那是因为靠着阿兹特克国的土著,那里有商贾,有集市,有粮食,有劳动力,什么都是现成的,而我们带的货物又多,缺什么直接跟土人购买就行了,但别的地方不一样。

  “比如在金川(旧金山)或者寓渚矶(洛杉矶)建立据点,那就更加困难,那里什么都没有,当地的土人连种田畜牧都不会,想买些什么都买不到,劳动力也没有,开荒、种田、建房子,都只能让移民自己干,恐怕第一年都没坚持下来,就累死饿死了。”

  “.”鲁锦顿时一阵沉默,不过汪大渊说的确实有道理,是自己想简单了,于是他又说道,“先生言之有理,那对于建立新据点,先生还有什么建议?”

  汪大渊当即道,“如果还是在中黎洲建据点,那倒是比较简单一些,那边毕竟有成规模的土人城镇可以依托,我们只要带足了货物,想买什么都能买到,这对刚过去的移民立足十分有利。

  “而如果是在稍远一点,比较偏僻的地方建立据点,比如金川,寓渚矶这种地方,臣觉得最好还是在黎洲留几条船最好,这样就可以从老据点抽调人手,还可以从香蕈港购买奴隶,运到新据点帮忙开垦建设。

  “而我们只需要从大明运去足够的货物即可,让黎洲的据点自己发展,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再由陛下派遣可靠的官员负责管理,先期只建立几个据点肯定是够用了。”

  听到这话,鲁锦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三角贸易存在了,海外殖民的初期,殖民点对劳动力的需求实在是太大了,只说开荒种田建房子这几条,连维持基础的生存都困难,这时候又没有各种工程机械,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奴隶最好用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第一批拓荒者,如果已经建立了城镇,再继续移民反而容易了。

  想到此处,鲁锦瞬间冒出一个想法,要不要搞太平洋三角贸易,把高丽人、越南人卖到黎洲当奴隶,但是下一刻他自己就把这个想法掐灭了。

  先不说高丽和越南还没打下来,单说贸易这一块,有需求才会催生市场,原历史上美洲购买黑奴的主力是农场主,问题是黎洲现在连农场主都没有,把奴隶运过去卖给谁?想做这门生意,总要先把第一批农场主送过去.

  鲁锦暗自摇了摇头,然后才说道,“那就这样,人员还是按刚才说的配置,明年带去的1200移民,其中三百分给香蕈港,另外九百人,你在中黎洲地峡(巴拿马)那里,挑选个合适的地方,再新建一个据点,尝试沟通两洋,另外也是为之后开发印加做准备,檀州的据点明年暂时就先不建了。

  “然后是澄州这边,澄州毕竟离着中国比较近,没必要用远望号这样的船只来负责,朕可以再调几条福船,载着移民跟你们一起去澄州,然后福船就留在那里,不跟你们一起跨洋,这样就能在澄州快速建立起据点了,如果缺什么,也可以就近回中国采购。”

  汪大渊当即点点头,“陛下这个安排好,要是这样的话,臣建议直接在澄州开辟三到四个据点,西岸的札幌这里放一个,澄州东面这里有条河流的入海口(带广市大树町、广尾町),这里既有港口,又河流密布,方便开垦田地,也可以补给淡水,适合当作出发基地,可以在这里也放一个。

  “然后在澄南湾(内浦湾)这里,也可以放一个,这里距离札幌比较近,又是整个澄州岛唯一一个大型海湾,方便停泊船只,或者在最南边(函馆市)这里建一个据点也行,这里也有一个天然港口,虽然不是很大,但这里位置重要,对面便是倭国的陆奥湾,在这里建据点,将来肯定用的上,也方便我们在澄州岛两侧往来时,可以在南边这里休整。”

  鲁锦看着汪大渊在地图上做的标记,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挑选的位置确实不错,朕会考虑的,只是这经营澄州的事,恐怕还得挑个可靠的人选才行。”

  汪大渊轻轻点了点头,并没有接话,他只负责航海,以及给鲁锦提供经略海外的意见,至于人事任命这种事情,他就不掺和了,鲁锦也没跟他多说。

  接下来鲁锦又问了张潮、王纵等几个远望号军官的情况,然后当场给王纵升了一级,让他去做新舰的舰长,明年驾驶新舰跟随汪大渊一起去黎洲,并嘱咐几个军官多历练多学习,尽快掌握远洋航行的技能,将来也好独当一面,张潮等人自是连忙答应。

  做好明年的安排之后,几人这才告退离去,而鲁锦看着几人的背影离开后,坐在桌子后面发了一会呆,突然对门口的侍卫李定邦问道,“定邦,禁卫第一师是不是驻扎在辽东?”

首节 上一节 434/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