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邦闻言连忙进殿说道,“回禀陛下,禁卫一师的确是在辽东驻扎。”
“传朕旨意,调禁卫第一师先登团指挥使,丹阳伯朱重八回京述职,其职位由先登团副官接任,收到圣旨后即刻动身,不得有误!”
“是!”
李定邦答应一声,立刻安排人去拟旨传令。
而鲁锦这时也站起身来,走到殿门口心里暗道,陈友谅被朕打发去开拓南洋,你朱重八就去替朕开拓北海道吧。
“摆驾,去内阁。”
片刻之后,鲁锦来到内阁,李善长等人早就等在了这里,今天还有一场小会要开,主要议题有两个,新作物如何推广,那一千多万两金银如何处理,怎么花?
冯国用早就打好了草稿,等鲁锦落座之后立刻说道。
“陛下,臣以为新作物的推广,最好依托于内卫军体系,内卫军在各府州县都设有官田(官办农场),而内卫军又采用征兵和退役轮换制度。
“每一名内卫士卒都来自当地的各个村镇,只要他们在服役期间学会种植新作物,便可以带着种子回到家中自己种植,这样一户带动十户,用不了几年,新作物便可普及到大明的各个府县。”
新作物的推广很明显是民政问题,冯国用身为武相,却要用内卫军来负责新作物推广之事,很明显有点争权的嫌疑,但在场的几人却都没说什么,因为内卫军这个体系确实很好用,很适合做这件事。
内卫军来自各个村落,主要在自己家乡的县里服役,几乎不用出远门,采用三年义务兵役制,第一年要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以及文化学习。
第二年在官府各个地方执勤,比如看守城池,要点巡逻,维护治安,监督工程,看守监狱,协助警务局抓捕要犯等等。
第三年要在官营农场里屯田,负责协助当地学校组织农训和军训,还要选修一门技术手艺,如木匠、铁匠、养殖等等,然后第四年就可以退役回乡了。
因此按照这个安排,每一届的内卫军新兵都要在官营农场里至少待上一年,这样他们在官办农场里学会新作物种植之后,退役回家立刻就能在自家田里种植,对于推广新作物来说非常方便,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入村镇基层,皇权下乡的组织!
冯国用这时又说道,“依托内卫军的官田推广种植,还有一个好处,臣昨天大致了解了一下土豆和番薯的种植方法,这土豆还好说,宜菜宜粮,久食也没什么问题,推广不是难事。
“但博望侯这册子上写的,番薯久食烧心,只能算是杂粮,并不适合长期食用,拿来备荒救急倒是个好东西,叶子可以当菜,番薯可以解饥。
“而这番薯又是靠扦插秧苗种植的,这种种植方式就决定了,如果一个地方发生了灾荒,最好本县立刻就能拿出足够的番薯秧苗,以供当地百姓补种番薯,以此度过灾年。
“也省的像以前一样,稍微出点灾荒,百姓就要大量逃荒,一来流民本来就有危害,被有心之人稍加鼓动说不定就会扯旗造反,二来就算没造反,一群流民到处乞讨,最后落得个人吃人的后果也不好。”
在场众人闻言全都不禁点了点头,就连鲁锦这个皇帝也不例外。
天灾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法避免的,哪怕有高科技的现代也不例外,这个鲁锦还是心里有数的,现代拥有那么厉害的高科技,和强大的工程能力,也只能说在防灾减灾,降低损失上下功夫,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灾害的发生。
所以怎么在天灾来临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损失,稳定社会秩序,这就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了,而土豆红薯,无疑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备荒之物。
冯国用继续说道,“那么想要做到让每个县都长期保有大量的番薯秧苗,就得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这种事交给内卫军的官田就再合适不过,一旦地方发生饥荒灾害,直接从官田取秧苗发给百姓补种,还可视灾害范围,从周边没灾荒的府县官田里采集番薯秧苗支援。”
众人闻言再次点了点头,李善长也在一边补充道。
“关于防灾备荒这一点,其实朝廷可以更强硬一些,等新作物推广开后,强制要求每一户百姓至少要种植一亩地的番薯。
“昨日的宫宴上,百官也都品尝了这番薯的味道,这番薯拿来煮粥,味道还是不错的,很甜,每户只种一亩地番薯的话,几千斤完全可以自己吃掉。
“平时没有灾荒的时候,就自家吃,一旦遇到灾荒,便可自行采集番薯秧苗补种,毕竟还有句话叫做‘人助不如天助,天助不如自助’,防灾备荒这件事,除了官府出力外,百姓也要积极自救才行。”
鲁锦闻言也点了点头,觉得两人的建议都很靠谱,至于强制每户农民都种一亩番薯这个事,其实也不太难。
首先原历史上老朱就下过让百姓每家必须种棉花的命令,有先例在前,二来也不要小看了这个时代的古人,对填饱肚子的执念,鲁锦毕竟是现代人,没尝过饿肚子的苦,而现在这些大明的百姓,他们可是真见过饿死人的,而且恐怕很多百姓一直就没真正吃饱过。
先不说红薯那夸张的产量,本来就能填饱肚子,就算只是拿来备荒,其实也根本不用朝廷强制督促,可不要小看了古代百姓的危机意识,他们比谁都重视备荒这件事。
第552章 作物推广和废除人头税
等两位丞相说完,鲁锦也说道,“两位丞相的建议皆老成谋国之言,不过朕还要再补充几点。
“新作物的推广整体由内卫军负责技术,地方官员负责监督百姓种植,另外关于推广的作物种类方面,整体上应以玉米、土豆、番薯这几种主粮和杂粮为主,而其他作物则要因地制宜。
“比如烟草,暂时只在安徽、河南、浙南山地、以及四川尝试种植,福建则要深挖茶叶产业,什么时候把贵州和云南打下来,什么时候再往两地推广烟草。
“还有花生、向日葵,黎洲的大陆长绒棉,主要在长江以北的省份进行推广,现在大明最大的纺织基地是江苏的松江府,今后整个棉纺织业都要向北转移,不能让财富过于向江南集中。”
此言一出,众人都面面相觑,有些没听懂的样子,李善长当即问道,“陛下,不能让财富过于向江南集中是什么意思?”
鲁锦立刻解释道,“就以棉纺织业举例,目前大量种植棉花的地方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几省,然而棉纺织的技术却被控制在松江府一带。
“这就导致了其他省份辛辛苦苦种出的棉花,最后只能以低价贱卖给松江的商贾,松江再将其织成棉布,以高价返销内陆省份,一去一回,种棉花的没赚到什么钱,反倒让本就富裕的松江府赚了个盆满钵满,让内陆省份的百姓更加入不敷出,富裕的省份更加富裕,这是不公平的。
“再说南方三湖地区,是大明的主要粮食产区,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能一年两熟,如此优质的粮田就应该用来生产粮食,尽量避免改稻为桑这类事件的发生,要限制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李善长则是又说道,“没有粮食,国家就不能安稳,确实应该让江南多产粮食,但是松江府现有的那些棉纺作坊怎么办?”
鲁锦当即道,“往北迁,要么移民去江苏、山东、河北,要么就等着北边发展起来后,他们自己被挤兑到关门歇业。
“还有,过几年等北边的棉花种植面积上来之后,要在浙江,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减少棉花的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的种植率,当然,朝廷也不用下什么强制令,只需在这些地方提高棉花生丝的赋税,让他们觉得种棉花桑树无利可图,他们就会老实种粮食了。”
这就相当于转移支付,当然不是那种财政拨款式的转移支付,而是直接把整个产业都留在上游原材料产地,避免跨区域剥削,以及工农业剪刀差。
原历史上的明初,江南还是商品粮的主要输出地,每年向外输出几百万石的商品粮,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江南的粮田大量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产量大减,甚至到了无法自给自足的程度,变成了还需要外部商品粮输入的省份。
然后发生了什么?明末的天灾一来,江南这么富庶的地方直接饿的人吃人。
还有棉花种植和加工方面,元朝时的棉花种植还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南方,结果到了明中后期,最大的产棉区反而变成了山东,但山东却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种出来的棉花被江南低价收走,织成棉布再高价返销山东河北。
这就是古代的跨区域工农业剪刀差,靠剥削其他省份,养肥了江南的大地主东林党们,只松江府的一个徐家,就坐拥良田数十万亩,纺织作坊更是不计其数,以至于后世的上海居然出现徐家汇这样的地名。
而鲁锦这么做的目的,转移支付,均衡发展是一方面,另外也是杜绝东林党诞生的土壤,使他们失去经济来源,同时培养其他省份的新兴势力与江南传统儒林文人抗衡,你不是耕读传家吗,那就老实种粮食去吧。
再说这个时候的江南的确不适合发展工业,因为缺少能源。
在工业革命的初期,以煤炭为燃料带动蒸汽机的时代,苏南和浙江本地不产煤炭,这就是最大的缺点,就算想开办蒸汽工厂,煤炭也需要外部输入,运输成本不是钱啊?
在江南开办蒸汽动力工厂,能源成本先天就比别处高一节,那我为什么不把纺织工厂放到产煤的徐州、山东、安徽、河南去?当地挖煤,当地建厂不是更好,就算工农业剪刀差仍旧存在,但好歹财富和税收,以及就业岗位都留在了当地。
这个时候可没有铁路系统,更没有春运,指望靠内陆省份输出劳动力,到沿海给江苏浙江打工?还是洗洗睡吧。
听了鲁锦的解释,众人都点点头没再说什么,现在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位陛下的行事作风,陛下制定的政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如果既不理解又不执行的,那就罢官滚蛋,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鲁锦这时又说道,“现在的种子不多,暂时先集中在建康、庐州、徐州等地的内卫军农场试种,其他省份的内卫军选派精干人员到这几个点学习种植技术,学会了就带种子回去。
“山东、河北的人员去徐州、高邮等地学习,河南的人员去庐州学习,浙江、江西的人员来建康学习,分成这三个点,逐渐向全国辐射推广。”
众人闻言赶忙将这些记了下来。
“还有,原元帅府劝农使李贞,升任农业部左侍郎,全权负责新作物推广事宜。”
李贞就是李定邦(李文忠)的亲爹,朱重八的姐夫,当初鲁锦未渡江前,爷俩就跑来投奔了,当时鲁锦给他封了个劝农使的官,让他巡视各地的农业种植情况,现在又升任农业部左侍郎,负责新作物推广,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最后鲁锦又说道,“还有一件事。”
他抬起手掌伸出五根手指,“五年,五年之内必须让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每个县镇,你们什么时候把新作物推广到全国,朕就什么时候废除人头税!
“到时候每一个推广新作物的官员都有功劳,天下百姓也会感念朝廷的恩德,这也是为百姓减轻负担。”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面面相觑,自汉武帝始征丁税以来,历朝历代的丁税已经收了上千年,若是废除丁税的事情在他们手中做成了,将来必定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百姓也会对他们歌功颂德,众人当然都很激动。
不过身为丞相的李善长和冯国用还是比较冷静的,闻言立刻想了想废除丁税,会不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会不会减少朝廷的财政收入等等。
但是仔细想过之后他们就发现,等新作物全面推广开后,废除了丁税,整体财政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加。
为什么呢,因为丁税(人头税)也就每人(成年男性算一个正丁)每年150文左右,并不算很多。
但如果新作物全面推广开后,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都变成小麦和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粮食产量翻倍,朝廷光是在长江以北的粮食税收也会跟着翻一倍,这就正好把废除丁税的损失,从这些新作物的粮食正税上补了回来。
注意,这可不是雍正虚伪的摊丁入亩,拆了东墙补西墙,名义上废了丁税,实际上又找从其他地方找补,反而加重了赋税,而是北方实现两季轮作之后,生产力提升带来的纯增项收益!
以前单纯种小麦,亩产不过120到150斤,朝廷即便收取十分之一,也只能每亩征收12到15斤,但两季轮作后,加上玉米的亩产就是330到350斤左右,还是收十分之一,朝廷却能每亩征收33到35斤,这何止是翻了一倍?
而且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同样增加了,朝廷征收的赋税也增加了,这就是双赢!
想到此处,两位丞相连忙起身向鲁锦拱手道,“陛下爱民如子,心系苍生,如今国朝初立,九州平定,百姓始得一夕安寝,然四处百废待兴,恢复生产也令百姓疲惫不堪,此时若能减轻赋税,轻徭薄赋,必是万民之福。
“陛下天恩浩荡,愿意废除丁税,减轻百姓负担,臣等必殚精竭虑,为陛下分忧,早日完成此事,也好尽早与民休息。”
两位丞相一带头,其他人也连忙起身跟上,齐声高呼道,“陛下圣明!”
鲁锦摆了摆手让众人坐下,然后才说道,“所以还需你我君臣同心戮力,才能尽早做成此事,凡是负责此事的官员,一定要周到细致,严肃认真。
“另外还有内卫军农场那边,等新作物推广开后,也可以让各地农场尝试番薯养猪事宜,总结经验,谁养的好,谁收益最多,呈报上来,朕绝不吝惜赏赐。
“等经验推广开后,朕不仅要让天下百姓吃的饱饭,更要让他们能吃的上肉。”
“是!”冯国用也连忙应了下来,将此事记在本子上。
商议完新作物的推广事宜,鲁锦又提起了几项相关的军事及经济政策。
首先推广新作物这个事,不仅事关民生,军事上同样也不能落下,现在北方驻军比较多,军粮全靠江南海运支撑,这是肯定不行的,巨大的军费开支对朝廷的财政负担太大。
以后还要持续向河套、漠南、河北、辽东等地移民,同时配合新作物推广,五年之内不仅要废除人头税,还要尽量让北方的驻军能自给自足,起码要能满足驻军大部分的粮食供应,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经济方面,尤其是纺织工业,以后要分区域形成几个中心,辽东和漠南气候比较寒冷,不适合种棉花,但适合种植亚麻,可以大力发展亚麻种植和纺织,麻布清凉透气,夏日必备,卖到南方根本不愁销路,亚麻籽油也是很好的经济收益,印刷行业,油漆行业,都大量需要。
山西跟河套地区,那里有鄂尔多斯草原,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毛纺织工业,以及皮革行业,另外以后所有到黎洲的船,每次回来都要带一批羊驼回来,放到山西跟河套推广,发展羊驼绒,毛呢布料等等。
华北平原跟黄河、淮河流域,主要发展棉纺织工业,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布匹,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浙江可以承担棉布的下游产业,比如印染,或者等缝纫机造出来之后,在江南发展成衣产业,以及布匹的外贸产业,毕竟这里还靠近港口,外贸肯定是要从这里走的。
四川和湖北地区,主要发展丝绸行业,蜀锦本来就很有名,今后可以以四川为主,发展桑树种植,桑蚕养殖,生丝以及丝绸一系列产业,这是中国的老本行,可不能丢。
至于湖南地区,那里有洞庭湖,也是主要产粮区,明中后期更是有‘湖广熟,天下足’的名声,所以就好好种粮食吧,经济作物还是限制一些为好。
两广和福建则要因地制宜,发展好热带经济,甘蔗、茶叶、烟草、剑麻、木薯、可可豆等优势作物。
等讲完那些军政要点之后,最后众人又讨论起了汪大渊带回来的那上千万两金银,可以预见,这黎洲的金银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以后汪大渊说不定每年都要从黎洲带一批金银回来,可能没第一年那么多,但每年几百万两肯定还是有的。
鲁锦仔细思考后才决定,这笔钱自己拿走三百万两,大概四分之一,收入自己的内帑,毕竟人是鲁锦教的,船是鲁锦造的,去黎洲也是鲁锦派遣的,鲁锦要点分成不过分吧?
不过这些钱暂时还是存在银行,由枢密院总装的工坊那边主持设计开发铸币的机械,升级一下中央铸币厂的设备,然后把这些金银全都铸成金银币。
还有一件事,就是鲁锦计划已久的那个金陵学宫,未来的南京理工大学,大明的临时皇宫,之前已经进行了两年的设计,还有一年多的材料准备,如今建康城西门外全是堆积如山的砖块,还有囤积的钢筋,土法烧制的土水泥(波特兰水泥),以及沈氏的琉璃厂那边囤积的琉璃瓦。
材料已经充足,设计也已经做好,现在钱也到位了,明年过完春节正式破土动工!
另外还有城里的原楚王府,如今也已经被拆除,建筑整体迁移到了皇宫的后宫区域,现在楚王府那里就是一片空地。
鲁锦决定在这片空地上建一所皇城小学,毕竟太子已经三岁半了,过两年就该上小学了,现在就开始动工,过两年正好到新学校上学,而且这小学就在皇宫对面,只隔着一条街,在这里上学,安全方面也有保障。
交代完这些需要花钱的事宜,其他暂时也就没什么事了,不过今年年底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册封功臣的事。
这次给汪大渊封博望侯,可是让许多人眼馋不已,现在国内的仗也打的差不多了,除了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地还未实控之外,其余领土皆已光复,也是时候大封开国功臣了,不然恐怕那些将领们也早就等不及了吧。
想到此处,鲁锦又掏出了他那个记载各部将领人事任命的小本本,现在这本小册子可不仅是记录了人事任命那么简单,更是各个将领的功劳簿,谁参加过哪次战役,鲁锦这里都是有数的。
现在已经是大明建国的第二年年底,就今年年底把这个事办了吧,也好让他们过年的时候高兴高兴.
第553章 倭寇的由来
这次会议结束之后的半个多月里,鲁锦接连发出数道军政命令。
先是让驻扎在福建的朱亮祖,在福建就地募兵,优先选择那些无地的,想要分田的,愿意移民到南洋的青壮男子,承诺只要愿意服役,就给他们分田分老婆。
军官从第二方面军的军官中挑选,年纪超过35岁,且职位在营长以下,即将退役的,愿意跟着一起移民南洋的,可以官升一级调任,以自愿报名为主。
士卒则是从福建百姓和以前的元军俘虏中选择,同样是自愿报名,总兵力为一个团,要求过年之前组建完成,武器甲胄使用缴获的元军扎甲。
圣武军的制式盔甲都是布面甲,并不适合在南洋使用,不然到了南洋得活活热死,尤其是这次即将攻打的婆罗洲东岸的油田,那里正好处在赤道正中间
另外又下命令,让同样驻扎在福建的方国珍,从他手中的船队里,抽调十五条船组建一支小舰队,准备连同那一个团的兵力,一起交给陈友谅,这都是为了过完年让陈友谅开拓南洋所做的准备。
与此同时,鲁锦调朱重八回京述职的命令也传到了辽东,正好赶上高丽那边也要朝贡,于是他就跟着高丽使团一起赶回了京城。
之前鲁锦向高丽索要两万匹战马,两万名贡女,还有十万斤铅,高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东西,只能承诺到年底之前一定给齐,这次就是来兑现承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