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年的腊月初,高丽总算是把答应的十万斤铅,还有剩余还未交付的马匹,以及贡女,全部如期交付,送到了鸭绿江对岸的东宁府,由驻军总兵刘福通负责接收。
不过交完这些贡品还不算完,高丽这些藩国还有每年春节向宗主国朝贺节日的习惯,所以交完贡品之后仍然派了一支使团来南京朝贺,朱重八就是跟着他们一起回来的。
原历史上的高丽和朝鲜也是如此,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过生日,都要派使团来朝贺,他妈的一年来六趟,真是大明的好儿子,没事就来请安,把大明烦的要死
到了腊月十六的时候,朱重八终于从辽东回到建康,他先是一头雾水的去了枢密院军政部述职,然后才被传唤到宫中去觐见皇帝。
鲁锦这天正在批阅奏疏,就听到李定邦前来禀报,说朱重八已经到殿外了,于是立刻让他把人带进来。
朱重八来到殿中,见到坐在御案后面的鲁锦,立刻拱手作揖拜道,“臣朱重八,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康。”
“免礼,朕躬安。”鲁锦应了一声,当即抬头看着他笑道,“一年未见,你倒是越来越会说话了,来人,给丹阳伯赐座。”
“多谢陛下。”
“近前些来,别坐那么远。”
“是。”
朱重八连忙搬着锦凳坐到御案侧前方,鲁锦这才对他问道,“这一年来多来,辽东情形如何?”
朱重八立刻答道,“回禀陛下,辽东有十几万大军驻扎,自是没有宵小敢于妄动,这一年多来,臣的先登团随禁卫一师一直驻扎在沈阳,那里并不算太靠前线,臣的部队也不是骑兵,因此也不用参加边境巡逻。
“平日里就在沈阳练兵备战,随时听候方面军司令部的调遣,以防有不长眼的宵小前来入寇。
“不过自今岁年初,朝廷不断往辽东移民以来,臣觉得部队总是闲着也不是回事,就报请杨司令官,让臣的先登团帮新来的屯田师移民一起开荒,地点就在沈阳附近,杨司令也同意了。
“臣跟着忙活了一年,总算是让那些屯田师安下家来,今年辽东的军屯也很是不错,种的麦子、蜀黍(高粱)、大豆都喜获丰收,臣觉得这样继续移民下去,用不了几年辽东就可以自给自足了。”
鲁锦满意的点点头,又问道,“屯田本来就是那些屯田师的任务,你身为主力野战军禁卫师的团指挥,主要要求部队帮屯田师开荒,你手下那些士卒就没有抱怨吗?”
朱重八连忙道,“他们敢,再说平日里熬打训练也是耗费力气,屯田开荒同样是耗费力气,怎么锻炼不是锻炼,不如趁机帮忙干点实事,等辽东有了产出,朝廷才能早日在辽东站稳脚跟。
“而且臣也不是只使唤士卒干活,臣自己也亲自下地,他们自然就不敢抱怨什么了。”
“哦?你还亲自下地干活了?”鲁锦顿时好奇道,“把手伸出来给朕看看。”
朱重八立刻伸出双手,露出满是老茧的手掌说道,“陛下,每次战役,不论是打哪里,先登团历来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先登团的军官也永远是第一个身先士卒,不畏生死,臣身为先登团的军事主官,即便是下地开荒,又岂能藏于人后,当然要亲自下地,以为全团表率。
“臣还组织各营士卒竞赛,看谁开垦的田地多,功多者奖励肉食,仅今年春秋两个季节的时间,我团四千余人就开垦出四万多亩新田,平均每人开荒十亩左右。”
鲁锦闻言有些动容,当即赞道,“你们干的不错,看来朕的确是没选错人。”
朱重八听的有点迷惑,不知道鲁锦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当初选他当团指挥没选错人,还是这次叫自己回来有什么任务?
鲁锦这时又问道,“辽东今年的军粮全数运到了吗?”
朱重八又连忙答道,“回陛下,军粮是今岁冬月上旬运抵锦州和旅顺的,数量应该是没错,军粮到了之后,杨司令立刻传令各部,让大伙赶在今岁下雪之前,早日把粮食运到各个师团的仓库。
“臣收到陛下调令之后不敢耽搁,立刻动身回京,当时臣回来的时候,辽东还在往各部转运军粮,现在这个时候想来差不多都该运到各部仓库了。”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这才放下心来,了解完辽东的情况,随即他又问道。
“可知道朕这次召你回来,是让你做什么?”
“臣不知。”
朱重八摇了摇头,这个他确实不知道,他自己现在也满头问号呢。
鲁锦这时又说道,“你现在已经是丹阳伯爵了,想不想再晋一级,升个侯爵?”
朱重八闻言心中一动,心思百转之间,很快拱手说道。
“臣当年以班长之职生俘纳哈出,本来便只是些许微末功劳,受陛下赏识,才获封丹阳伯,能侥幸获此殊荣,本就让臣惶恐不安,臣这些年随军出征,虽然建了些许寸功,但自知还不足以封侯。
“不过臣自是有上进之心,也愿意建功立业,以报皇恩,陛下但有吩咐,臣定万死不辞!”
“说得好,你倒是个勇于任事的。”鲁锦当即起身道,“那就跟朕过来吧。”
“是。”
鲁锦当即带着他一边向偏殿走去,一边问道,“重八,你可知道倭寇?”
“臣听说过一些。”
“知道多少?”
朱重八斟酌了一下语句,当即回道,“臣听说是前元的时候,元世祖派使者去倭国,要求倭国奉元朝为宗主,向元朝上贡,但倭国不肯,反而杀了元朝使者,元世祖大怒,随即在高丽设征东行省,又联合高丽一同出兵,跨海征讨倭国,但两次出兵皆大败而归,之后便没了下文。
“而倭国那边也吃了大亏,被元虏打上家门,之后便时常派小股强盗贼子袭扰中国和高丽沿海,这些强盗便被百姓和朝廷称为倭寇。”
鲁锦点点头,但随即又说道,“你说的这些不过都是些皮毛,其中的缘由涉及历代史籍,恐怕你也没听说过,其实这倭国和天朝早就结怨已久了,又岂是那么简单的。”
两人说话间也来到了偏殿,偏殿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型世界地图,殿中间也摆放着一副巨大的沙盘。
鲁锦来到地图跟前,抄起指挥棒敲着日本列岛的地方,就给他讲起了日本的由来,以及跟中国历代王朝的关系。
从最早有人从高丽半岛渡海来到日本九州,这便是日本人的源头,故而自称源氏,之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技术,在东汉初年不远万里跑到大汉朝贡,贡品尽是些竹棍、破麻布等物。
但汉光武帝刘秀感其孝心,还是给倭奴封了国王,日本现在还有一方光武帝刘秀赐予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并传给了倭奴冶铁制刀等技术。
汉朝灭亡之后,倭国继续与曹魏政权交往,当时他们自称‘邪马台’国,这是日语‘压码头’‘大和’的音译,翻译过来就是大和国,之后魏明帝又册封当时倭国的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倭国得以继续从中国学习技术。
但这该死的倭奴不知感恩,到了隋朝的时候,圣德太子遣使朝贡,给隋炀帝的国书上写‘日出处天子,问日没处天子’,然后引发两国外交风波,之后倭国还盗用了隋炀帝的封号,私下里僭越自称天皇。
唐朝的时候,半岛生乱,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争霸不休,隋唐又数次征讨高句丽,倭国的不臣之心更甚,甚至有意染指神州,和百济结盟,欲徒在大陆占住一块地,然后逐渐向北发展。
之后由此引发了唐倭两国之间的白江口海战,此一役,倭国被打的大败亏输,从此认清了自己和大唐的巨大差距,于是连续派出19批遣唐使,向大唐虚心学习各种技术。
佛教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日本,武则天时期,倭国‘稍习夏言’,觉得倭国不是什么好词,于是请求武则天给他们改名日本,意为日出之地。
日本积极向大唐学习,学大唐中央集权,学各种技术,但就是刻意回避中国的科举和官僚体系,传过去的佛教也被歪曲,变成了什么神道教,将国王神话,变成了万世一系的天皇,内部通婚,近亲繁殖。
等大唐灭亡后,日本便不再派使者来中国,之后的宋元时期,更是汉人的至暗时刻,更加被日本不放在眼里,宋朝时期两国虽无官方交往,但民间亦有商贾贸易,日本的倭刀,折扇都有传入中国。
然后元朝之后的事,朱重八差不多就都知道了,但鲁锦又补充了一点,之所以会出现倭寇这个东西,并不完全是日本为了报复中国和高丽,还有他们内部的原因。
于是鲁锦接着又给他讲起了日本幕府的由来,所谓的征夷大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元朝派使者让日本朝贡的时候,恰好是镰仓幕府时期。
但好巧不巧,当时镰仓幕府的主家源赖朝早就死了,大权旁落,落到了源氏外戚北条氏的手里。
当时忽必烈派去的使者,就是被北条杀的,也是北条决定继续闭关锁国,不与元朝来往,之后才引发了两次征日战争。
朱重八听到这里顿时惊讶道,“幕府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这个源氏外戚又携幕府号令天子?”
鲁锦点点头,“差不多就是如此。”
“这,这也太胆大包天了,真乱臣贼子也,依臣猜测,那北条氏和镰仓幕府,也是不敢与元廷交往,不然元世祖问他,尔国国王呢,他们如何作答,如何自处,天朝总不能封一个乱臣贼子的将军或是外戚做倭国国王吧?”朱重八立刻猜测道。
鲁锦又点点头,“确实有这个可能。”
之后便是元朝和高丽联手的两次东征,元丽联军如何大败且不提,就说日本国内,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又有大海作为屏障,除了本州岛北面有一些如同野人的阿伊努人之外,日本从来不知外敌为何物,也没有国防、常备军这些概念。
然而忽必烈的这次元日战争,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日本虽然两次都赢了,但那靠的都是所谓的神风,他们自己其实是怕的要死的。
于是由北条当家的镰仓幕府,就组建了19万常备军,长期在博多驻扎,还在博多的海边筑起了一道两米高的石墙,用来防备元朝的再次进攻,可能这样的石墙在倭国矮子眼里看来就很高了吧.
在这之前,日本是从来没有边防,也没有常备军概念的,更没有组建常备军的经验。
日本小国寡民,贸然组建如此多的常备军,根本就养不起,这19万大军天天就在海边看着坐吃山空,巨大的军费开支压得幕府喘不过气来,士卒得不到赏赐和军饷,人人抱怨,国内农民起义,门阀也不支持幕府。
然后天皇登高一呼,发起倒幕运动,又有门阀豪族响应,之后很快攻入镰仓,幕府倒闭,后醍醐天皇开始亲政。
但这个后醍醐天皇对武士阶层并不好,制定了一系列削弱武士阶层利益的政策,遭到了跟随他一起倒幕的豪族足利尊氏的不满,于是足利尊氏就起兵反叛,攻占都城,另立一个天皇作为傀儡,建立室町幕府。
而逃走的后醍醐天皇,则是跑到了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称正统,且获得大量南方门阀豪族的支持,正式和北面的室町幕府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但日本的南北朝中,北朝的室町幕府实力更强,后醍醐天皇率领的南方较弱,屡战屡败,尤其是九州地区支持南朝的地方大名,损失惨重,再加上这一地区有许多原来那19万常备军解散后遗留的乱军,这些失业的武士又穷又狠,天天闲的蛋疼,于是就开始下海创业,四处劫掠中国和高丽沿海,这便是倭寇的由来。
朱重八闻言这才恍然大悟,终于搞清了日本国内的事情。
“这么说,日本现在还是南北朝对峙,那些袭扰神州沿海的倭寇都是乱兵强盗。”
“对,正是如此。”
“那现在,现在.”朱重八闻言顿时好似抓住了什么,又有些不太肯定的说道。
“现在什么,你有何想法尽可以说来。”鲁锦当即道。
朱重八现在还是有些迷惑,日本的历史,还有倭寇的由来,以及日本跟中国之间的纠葛也都弄清了,但他有点搞不清鲁锦这时把他叫来,跟他说这些东西的用意。
难道是要攻打倭国?可他一个团指挥级别的将领,上面从方面军司令,到集团军总兵,军总管,督师一大堆,怎么说也轮不到他来挂帅啊,皇帝为什么会特意找自己呢?
他斟酌了一下最后还是说道,“陛下,民间素来就有‘趁他病,要他命’的说法,这倭国虚伪至极,早有不臣之心,国中又尽是些乱臣贼子,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国王僭越称天皇,臣子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俩炊饼扔地上踩一脚,没一个好饼!
“现在他们又正是内乱时期,无力管束那些倭寇强盗,任他们劫掠中国沿海,依臣之见,就该在这个时候趁他们内乱,一举灭其国,抓了那些乱臣贼子,也好拨乱反正,平息倭患。”
鲁锦顿时满意道,“你说的不错,朕也是如此想的,但征讨日本绝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有前元两次大败的先例在前,真要攻打倭国,还是要提前做些准备的。
“你可知道前元两次攻打倭国的细节,可知他们是为何而败?”
“这,臣不知。”
鲁锦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于是又跟他讲了讲忽必烈两次东征的大致过程,这才引出自己将他召唤而来的真正目的。
第554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
大致讲了一遍元朝两次东征日本的过程,然后鲁锦才说道。
“元朝征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把能错的事都犯了个遍,就拿天时地利人和来说,西太平洋每年从六月初到九月末都是台风季,每年这几个月的时间少则五六场,多则十几场台风,风大者能摧屋拔树,海上的风浪能卷起数丈高,一个浪头拍过来就能把船拍散,掀翻,在这时行船就是找死,此为天时。
“另外还有地利,海战虽无地利一说,但却有船,忽必烈出兵甚急,催促高丽一年之内造船千艘,但造出的船只多是粗制滥造,且都是用来在内河航行的平底沙船,根本就不适合用来航海,这也是后来遭遇风浪,损失如此惨重的原因之一。
“最后便是人和,元朝征日所用士卒,既有蒙古兵,又有投降的南宋汉军,还有高丽兵,士卒之间连言语都不通,互相之间说话都听不懂,又哪来的人和?
“还有他们的大军分两路出发,却又不熟悉航海,两路大军没做好协调,导致一路先到,另一路失期未至,结果先到的独木难支,攻又攻不动,走又走不脱,进退失据,生死两难,落败也是情理之中。”
朱重八闻言连连点头,同时心中又对这位陛下十分崇敬,不愧是能写出将校速成兵法的兵法大家,每每听鲁锦分析战事都能让他学到不少东西。
“这还只是最皮毛的东西,另外还有三错更为严重。”
“元军还犯了其他错?”朱重八顿时惊讶道。
“当然,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忽必烈想收日本为藩属国,可他却连日本国内的情况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日本当家做主的是谁,人家幕府的外戚杀他的使者,那不是活该吗?”
朱重八这才点了点头,“陛下此言甚是。”
“兵法又云‘将不可怒而兴师’,这又是一错,得知自己派去的使者被杀,忽必烈便愤怒的失去理智,当即就要出兵东征,根本来不及做准备,又不知敌人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就要过去打,他不败才怪!
“当然,这些还都是小错,对于忽必烈这样的一个决策者而言,在决定发起战争的那一刻,没有提前搞清楚自己的战略目的,才是他最大的错误。”
“战略目的?”朱重八表示又学了个新词,这是任何兵书上都没有的东西。
“不错,战略目的,就是你出兵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开战前必须想清楚的东西,否则便是盲动,便是机会主义,一旦打起来情况超出自己的掌控,便会进退失据,落败只是早晚的问题。
“忽必烈第一次出兵日本,完全是愤怒所致,没有任何准备,他当时可能只是想给日本一些教训,以武力逼服日本朝贡,但他完全没有料到日本的反抗会如此激烈。
“出兵时也没做好准备,兵力准备的也不够多,两三万人上岸之后便无力继续进攻,被堵在海滩上进退不得,遇上一场大风就轻易就被日本击败。
“可能是第一次战败后,他又恼羞成怒,不过第二次好歹还做了些准备,不仅集结了更多的兵力,还兵分两路,甚至他还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出征的士卒带上农具和种子,准备上岸之后就在岛上屯田,长期占领。
“可结果并不如愿,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准备又不充分,敌情也不明朗,第二次又落得个大败而归。”
朱重八听完点点头,“照陛下这么说,那元军这两次败的还真不算冤,所以咱大明要是去攻打日本,就得避免像元军一样犯那么多错。”
“说的不错,那你来说说看,若是我朝征讨日本,应该如何做?”鲁锦当即问道。
朱重八知道这是陛下在考校自己了,可他还是有些迷糊,莫非陛下真要点自己的将,让自己挂帅打日本?但也轮不着他一个团指挥上啊!
既然想不通,那就干脆不想了,朱重八索性敞开了说。
“回陛下,臣以为,首先要选好出兵的时间,最好是在十月初一之后出兵,到来年六月之前必须收兵,避开那害人的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