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同姓大多都沾点亲,王荣生和王铁头也是一个家族的,只不过两人出了五服,一个是南院、一个是北院,祖坟已经不在一处,红白喜事还是会到场。
“好事,别管对您、对我、还是对村子,都是好事。您先歇会,一会吃饭的时候咱细聊。”
第36章 蔬菜合作社
日头西落。
大棚东头支起了八仙桌,这桌子是李酒缸搬来的,大棚这边吃饭的人多,正合用。
李家人开始拾掇晚饭,李娜布置碗筷,李卫东摆放凉菜,李哲拿出一桶散酒,李志强在灶台旁烧火,大铁锅咕嘟咕嘟的开着。李酒缸掀开锅盖,秋风卷起一阵肉香,隔着老远就能闻到。
王铁头喉结直打滚儿,肉香勾起了他的馋虫,这会让他走,也挪不开步了。
“上菜喽!”李酒缸端着一盆热腾腾的大骨头放到桌子中间。
“二哥,这肉真香。”今天有客人,李娜没有上桌,站在桌子不远处,用力吸着小鼻子。
李哲捏了捏妹妹胳膊,身上有膘了,但终究是底子弱,短时间内很难养壮实。
慢慢来吧。
李哲从锅里装了一盘子肉,让母亲、妹妹、嫂子坐旁边的小桌吃。
王荣生招呼王铁头坐下,谦让一番才把他摁在主位上,“今天没外人,都别客气,开吃吧。酒缸,面条子不急着下锅,先整几盅。”
“好嘞。”李酒缸忙活了半天,就盼着这一杯小酒。
李哲突然想到三十多年后,某音上流行的中年男人下班后的快乐,时代在进步,但底色并没有改变。
有堂哥李酒缸在,根本不需要李哲热场,一圈打下来喝酒的氛围直接拉满。
王铁头啃了两块大骨头,满嘴是油,吃的很满足,几杯小酒下肚浑身暖融融,舒坦。
他是个痛快人,不等李哲开口,主动询问,“二小子,你不是有事跟我说嘛,趁我还没喝多,赶紧说。”
李哲了解他的脾气,没整虚头巴脑的,直接说道,“王叔,我有个提议,村里能牵头成立一个蔬菜大棚合作社不?”
王铁头皱眉道,“现在公社都没了,国家政策是实行包产到户,你要建啥子合作社,那不是开倒车?”
“王叔,那不一样。我说的这个合作社是自发性的,也可以叫互助社,如今个体经营成为主流,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可也有一些不利方面。
如今国家提倡市场化,单个农户采购种子、化肥、农具没有优势,要是村子牵头成立合作社,集体采购或销售农资,可以增强议价权,让大家都得到实惠。”李哲轻叹了一声,继续说,“以前我感触不深,直到这次建蔬菜大棚,才体会到个人干营生有多难。”
王铁头露出赞成的神色,“是这么个道理,其实不光用在种菜方面,其他的村民也可以加入嘛,人多力量大嘛。”
“王叔,还是细分一下好,普通村民可以加入农资合作社,养殖户可以加入养殖合作社,还有水产合作社等。各自有不同的采购和销售需求,也方便社员交流经验。”其实,李哲并不在乎其他村民是否参加,只是需要一个在外面行走的名头。
没有合作社,李哲就是个人,有了合作社,他就是集体的一员,看似只是一个虚名,可真要遇到了问题,就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至于成立个人蔬菜公司,法律和政策层面或许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他没资本、没关系、没背景,这种吃螃蟹的事,哪里能轮到他?只能等以后再说。
王铁头琢磨了一会,“这年头干啥都得要钱,真要成立了合作社,也需要一些经费,总不能让村集体出吧,那其他没参加合作社的村民该有意见了。”
“这个简单,想要加入合作社,每个月就按时缴纳社费,再用这些社费服务大家,其他的村民自然不会有意见。”
王铁头摇头,“难,免费的或许还行,真金白银的掏钱估计就没人乐意了。”
“我有个建议,可以给合作社的社员一些福利,比如说,只要加入合作社就有资格租借村委会的拖拉机。真正有需要的人,不用劝也会加入。”
王铁头瞥了一眼李哲,笑骂道,“好啊,你小子在这等着我呢。”
“王叔,这是我要提的第二件事,这黄瓜眼瞅着就熟了,京城到了冬季就闹菜荒,政策方面我是不担心的。
问题是这交通工具,我原本想着用马车运输,辛苦一些也行,可马车连检查站都过不了,只能用拖拉机运菜。
咱村铁牛能让我租借一段时间不,该给的钱,我一分也不会少。”
王铁头说道,“农忙时节铁牛指定不能租借,眼瞅着入冬了,借给你也行,但坏了,你得负责维修;至于蔬菜合作社的事,我得再想想……”
能借到车,李哲就很满意了,端起酒杯,“王叔,我敬您一杯,不管能不能成,都承您的情。”
……
与李家的热闹不同,朱益民家冷冷清清。
因为建大棚的事和老婆闹翻后,娘俩就一直没回家,在地里忙了一天,回到家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要不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育苗棚,他是真不乐意回来。
在确定要修建大棚后,他就在自家院子里育苗,等到大棚建好,就可以直接移栽到棚里,别看他和李家第二座大棚一起修建的,可他家的蔬菜肯定要更早成熟。
朱益民忙了一天,肚子早就饿扁了,在厨房翻出一个二合面的馒头就啃。
“咚咚……”外面传来敲门声。
朱益民将馒头放在桌子上,抹了把嘴边的馒头渣,“谁呀?”
“老朱,是我。”外面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
“来啦。”朱益民打开门,外面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胖子,中等个、大圆脸,这年头像他这么富态的人真不多见。
这人叫金百万,是附近村子里有名的菜贩子,朱益民家的菜一直是他收的。
朱益民将他迎进院子,迫不及待的问,“老金,材料采办的咋样了?”
“你急啥,为了你的事连着跑了一天,连口热水都没顾上喝。”
“进屋坐,我去烧水。”
金百万进了堂屋,见到桌子上摆放着二合面的馒头和一根咬过的大葱,“你晚上就吃这个?”
“嗨,这不是媳妇没在家嘛,能将就一口,就将就一口。”
“唉,你们两口子……让我咋说好。你也别烧水了,我说完就走了,家里还等我回去呢。”
“那也行,今天家里没准备,没法招待你,改天我置办一桌,好好请你吃一顿。”朱益民将家里最高的凳子递给金百万,又给他点了一根烟。
金百万抽了一口烟,缓了口气,说道,“水泥厂那边联系好了,明天上午就能把水泥立柱送过来,你直接安排人在村北卸货就行,价格还是之前说的。廊方市塑料厂那边我又去了一趟,塑料薄膜还是要五块钱一平米;我跟他们姓宋的科长谈过,就是不肯降价。”
朱益民面色有些难看,“五块钱一平米,六百平米就是三千块钱,这就花了一半的贷款额度。”
金百万提议,“要我说,还不如买万安镇的塑料薄膜,那边要价就四块,估摸还能谈,能便宜不少钱。”
朱益民摇头,“他们的塑料薄膜质量不行,别说比不上李家的棚膜,连我家的育苗棚都不如;其他的可以将就,但这东西不行。”
“那就只能买廊方市塑料厂的了,你要能定的话,我再帮你跑一趟。”
“谢了老金,我天天在工地盯着,那群人滑头的很,我一离开就偷懒,实在是抽不出身。”
“我晓得,咱哥俩就别说这个了。”金百万挥挥手,烟灰掉落在地上,“你最近去过李家大棚吗?他家的菜长得咋样了?”
“我现在不方便再去了,不过,我听干活的工人说,他家大棚里种的蔬菜长得都不错,黄瓜都快巴掌大小了,估摸着也快上市了。”
“啧啧,以前没瞧出来,这李家老二还是个能耐人。”金百万摸着下巴,略一迟疑说道,“要是我想收购他家的菜,你说他乐意不。”
朱益民笑了,“那李家老二可不傻,天越冷菜越贵的道理他比谁都懂,要不然也不会建蔬菜大棚了。我估摸着……不好谈。”
“那行吧,累了一天,你早点休息,我回了。”
“今儿个就不留你了,等大棚建好了,咱哥俩好好喝一顿,我这一肚子话想跟你唠。”
第37章 进京
十月十八号,下午。
深秋的天说变就变,一到下午就爱起风。
大营村村北土道上,金百万踩的那辆漆皮斑驳的二八大杠‘咯吱’响,也不知是被压的,还是该抹油了。
这个时节,秋玉米已经收获,一望无际的田野平的就像一条线,只有村北的地里隆起了两座塑料大棚,煞是显眼。
金百万将车停在李家大棚附近,2号大棚是昨天封顶的,工地上已经见不到工人,只是透过棚膜,隐隐能看到大棚里有几个人影。
金百万将自行车靠在土墙上,搓搓手,走向李家2号大棚,东侧棚门还没有挂门帘,三个人拿着锄头锄地,老李正在施肥。
金百万的脚踩在一根枯枝上,声响惊动了大棚里干活的人。
老李扭头望过来,“呦,这不是百万吗?你这大忙人怎么有空来我家地里了?”
金百万胖脸堆笑,递了一根红梅烟,“李叔,听说您家建了蔬菜大棚,我听着新鲜,也想跟着学习学习,长长见识。”
李酒缸站直身体,双手拄着锄头,“你可是咱村的大老板,学习种菜不白瞎了嘛。”
金百万一边散烟,一边说,“我算啥大老板,就是跑跑腿,挣个辛苦钱。我虽然不种菜,但我收菜,咱们可以合作嘛。”
金百万说话的功夫走到李哲身前,他知道这位才是正主,“李老弟,有时间吗?咱唠唠。”
李哲对于金百万并不陌生,这位也是大营村的能人,理论上讲,两人上辈子还合作过,李哲种的菜就卖给了金百万的蔬菜公司,但那时金百万已经发家了,手底下的员工不少,不再亲自上门收菜。
“去1号大棚聊吧,那边暖和。”李哲将烟别在耳朵上,领着金百万往外走。
这正和金百万的心思,他也想瞅瞅李哲的大棚蔬菜长得咋样,跟夏天的蔬菜一样齐整,还是歪瓜裂枣。
进了1号蔬菜大棚,金百万感觉一阵热气袭来,满眼的葱绿景色,西蓝花长势很好,密密麻麻的黄瓜藤顺着竹竿往上窜,叶片间垂着比巴掌略长的黄瓜,看起来比露天种植的更齐整。
只是瞅了一眼,金百万就能确定,这些大棚种的黄瓜肯定能卖出高价。
“老弟,明人不说暗话,我今个来就是想跟你谈合作。你负责种菜,我负责卖菜,收购价肯定给的高高的。你觉得咋样?”
李哲肯定是要去京城卖菜的,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控市场价格和布局,但销售渠道永远不嫌多,“金老板,你想多少钱收购?”
金百万右手捋了捋头发,琢磨了一会,“黄瓜三块钱一斤,结现钱。”他特意把“现钱“咬得重,前两年供销社打白条收白菜,周围的农户都知道。
李哲也拿不准黄瓜的价格,从以前的市场价看,金百万的出价很有诚意,毕竟,夏天的黄瓜收购价才八分钱一斤。
不过,上辈子李哲听王支书提起过,1989年冬天,鲁省的大棚黄瓜卖出了十块钱一斤的高价,这样一对比又显得有些低了。
但这个价其实也不准,第一王支书也是听说的,第二,十块钱一斤可能是最高价,但不代表一直是这个价,第三销售的地方也不同,京城的消费能力可比鲁省高多了。
这也是李哲坚持自己去京城卖菜的原因,以前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没人能给出定价。
“金老板,这两个大棚的黄瓜我要自己卖,不打算卖给收菜商。”
“老弟,你以前卖过菜吗?你准备咋运输?还有人工费、摊位费、执照考虑过吗?这事没想的那么容易。”
“我可以学。”
金百万退而求其次,“我看你旁边还起了个3号大棚,等那个大棚建好后,能不能匀给我一些菜,收购价绝对高高的。”
“金老板,跟您说实话,我现在手里没钱了,3号大棚挖了地基,建了水泥立柱,但剩下的建材买不齐了。”李哲轻叹一声,显得有些无奈,顿了顿继续说,“你要真有合作的诚意,不如先借给我三千块钱,等我3号大棚建好了,指定匀给你一些蔬菜。”
金百万愣了,跟我借钱?娘嘞,咱俩才见过几面,你就跟我借三千?疯了吧!
金百万有些无语,若不是有所求,他甩胳膊就走,“我要是借钱建棚,你能卖给我多少蔬菜,收购价格是多少?”
李哲想了想,“今年是第一年,谁也说不准价格,看市场行情吧。我能保证以低于市场价卖给你一千斤蔬菜。”
“我合计合计。”
金百万魂不守舍的出了大棚,走出老远才想起自己的自行车,又返回推上自行车离开。
第二天,李哲将提前在1号大棚育苗的西红柿苗搬进2号大棚,这批苗是二次贷款成功后就开始培育,如今幼苗长到了六七厘米,顶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李哲又在2号大棚边缘撒播了一片菠菜种子,忙完天都快黑了,也没见到金百万。
过了四天,菠菜出苗了,金百万依旧没来,李哲确定,这货被吓跑了。
……
十月二十八日。
“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