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村的拖拉机铁牛再次进京城了。
赵铁柱在前面驾驶拖拉机,头戴着棉帽、身上裹着军大衣、手上戴着劳保手套,下面绑着狗皮护腿,只有这样才能扛住迎面吹来的冷风。
李哲和父亲坐在车斗里,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车斗前面放着几个菜筐,里面装着收来的萝卜、土豆,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几分菜地,根本吃不完。
老李一手护着蔬菜筐,扯着嗓门喊,“柱子,开慢点,这蔬菜不比玉米,颠破皮就不好卖了。”
“放心吧叔,这次我路熟了,咱们捡着好路走。”
“熟个屁,你小子也就走了一次。”
这些菜是进京的凭证,要不然拖拉机连检查站都过不去。
黄瓜还有些嫩,得再过两天才能成熟,李哲先去京城租个长期摊位,把事安排妥当,下次进京就能直接卖黄瓜了,免得事到临头抓瞎。上次卖玉米是租的临时摊位,一次两次还行,不是长久的事。
京城卖菜的渠道很多,比如国营餐馆、机关单位食堂、涉外等。
但李哲还是选择崇文门菜市场试卖,往年冬天没人在京城卖过黄瓜,大姑娘坐轿头一回,11月份黄瓜的定价也没有先例。
要是直接供应餐馆,价高了人家不乐意,便宜了自己吃亏,一旦说定了,也不好再改。
李哲要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菜市场接触的客户多,定价灵活,是个比较好的选择。等李哲摸准黄瓜的市场价,再去谈其他销售渠道。
拖拉机进了达兴区,依旧走的老路进入市区,路面平整了许多,跟上次进京相比天气冷了许多,但大街上的人并不见少。
拖拉机开到崇文门大街附近,赵铁柱指着前面咋咋呼呼的喊,拖拉机噪声很大,李哲根本听不清,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见到几个金发老外。
上午九点多,拖拉机到了崇文门菜市场,李哲找到菜市场管理办公室,接待他的是个体型富态的短发大姐,瞥了他一眼,“哪儿的人啊?”
“廊方的,想在咱市场租个长期摊位。”
“有外来人员经商许可证吗?”
“没有。”
“嘿,没有你租什么摊位,拿我逗闷子呢。”大姐一瞪眼,老家话都带出来了。
“哪能呢,我是诚心想租个摊位,您告诉我都需要什么手续,我立马去办。”
“外来人员经商许可证、暂住证、卫生许可证。你想在菜市场租赁长期摊位,就得先把这三个证办下来,缺一个都不成。不过,你就算办了,大概齐也租不到长期摊位。”
李哲皱眉,“为啥?”
短发大姐呲牙一笑,“没有了。”
第38章 摊位
“得,您拿我逗闷子呢,先租个临时摊,这个应该有吧。”
胖大姐从铁皮柜里抽出申请表,拍在桌子上,“不会写的字自己想辙,不许写拼音。”
李哲填好申请表,交了钱,问道,“大姐,这临时摊位和长租摊位有啥区别?”
“长租摊位在大棚里,自己瞧去。临时摊位是露天的,谁抢到算谁,早上出摊老热闹了,为了抢个好位置,打架、砸秤常有的事。”
那不行,自家的菜可金贵。
大姐出了办公室,领着李哲进了市场,指着一个犄角旮旯的位置,“这是你的位置,临走记着把卫生打扫了,别打架。”
李哲找到了父亲和赵铁柱,将拖拉机开到摊位旁,卸货卖菜。
距离上次来菜市场,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上次卖玉米收钱的畅快感历历在目,老李还真有几分期待。
萝卜土豆摆好,真正开卖才发现客人不多,就算有问价的,也很少有人买。
老李有些纳闷,“老二,咱家菜是不是定价高了?”
“不高,周围几家都是这个价。”
老李皱眉,“那就是位置太偏了,这都没人来啊。”
偏是肯定的,但这只是一方面,上次之所以卖的好,是因为就他一家卖玉米的,客人想买玉米只能来他家,但现在可不一样,一眼望去周围的摊子上都是白菜、萝卜、土豆,大差不差,人家凭啥买你一个眼生的。
“爹,你们先卖着,我去市场里瞅瞅。”上次来崇文门菜市场只顾着卖玉米了,他还真没怎么逛。
李哲往客人多的地方走,卖菜的人千奇百怪,可菜都是老三样,有的摊位上还多个大葱,价格也基本上差不多。
往前走,是一座半圆形大棚,摊位靠近菜市场门口,也是客人最多的地方。条件也谈不上有多好,可好歹不用担心风吹、日晒、雨淋。
“嘿,同志,还认得我不?”右边摊位的一名年轻人对着李哲招手。
李哲扭头,瞅了他一眼,觉得眼熟,又叫不出名。
“我是孙涛,上回托您的福,进了六百根玉米去东单菜市场卖,嘿,那是真好卖,不到俩小时就卖完了。我还想着请您吃顿饭,谁曾想就没再过您。不过,您没来也对付了,第二天就有跟风卖玉米的,价也降了,可没第一天好赚。”
李哲想起来了,这个小伙就是第一个从自己这里进玉米的,是个机灵人。
李哲掏出一盒荷花香烟,递给对方一根,“孙老弟,这是你家摊位?”
“可不咋的,李哥,您这次来想卖点啥?”
“我在村里倒腾些菜,打算租个长期摊位卖菜?”
孙涛吧嗒抽了一口烟,摆手,“没戏,您趁早甭惦记。”
“这里面有啥说处?”
“这市场的摊百分之七十租给了菜市场职工,人家是一个价;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租给个体户,又是一个价。菜市场的摊位就那么些,本地人都租不到,哪轮得到你外地人。您别管到哪,都得先紧着自己人不是。”
李哲点点头,跟短发大姐聊过后,他就想到了这点,可有些东西不是绝对的,他总觉得应该还有其他门路。
孙涛笑了笑,“李哥,您真想租个长期摊位?”
“你有辙?”
“您瞅瞅我这摊位怎么样?距离大门近,顾客一进门就能看到,背风,冬天冻不着,夏天晒不着。您要觉得合适,我把摊位转租给您一半。”
“怎么个租法?合同咋签?”
“临时摊位按天算,咱这个长期摊位不一样,是每平米每月交多少钱,比如说我这摊儿,总共15平米,一平米5.5元钱,一个月就是82.5元钱,外加十块钱管理费,总共是92.5元钱。您要觉得合适,摊位分您一半,费用咱俩对半。”
“怎么交费?有押金吗?能签多久的合同?”
“一月一交,签半年合同,没有押金。”
“那半年后呢?”
“半年后的事谁说得准,保不齐李哥您都租到摊位了,还瞧不上我这个小摊了,到时候再谈呗。”
李哲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冬天蔬菜就那老三样,用不了十五平米地,租一半摊位给李哲并不影响生意,反而能降低成本;半年后就五六月份了,蔬菜的种类也多了,生意也好了,这摊位大概率不会再租给李哲。
不过,半年时间对李哲来说也够了。
孙涛的摊比临时摊位好多了,也不怕风吹雨淋,价格也更便宜。
临时摊位,每天租赁费3元,管理费五毛,哪怕一个月出摊20天,也需要70块钱,而租赁孙涛的摊位只需要46.25元。怎么算都是后者更划算。
谈妥了条件,手写了两份转租合同,孙涛以每月46.25元的价格转租一半摊位的使用权。
签完合同,交完钱,李哲借用了孙涛的三轮车,从临时摊位拉过来一多半的蔬菜,让老李在这边卖菜,赵铁柱依旧留在临时摊位卖菜。
李哲去办理外来人员经商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这东西不急用,可不能没有。
老李被一个留下来看摊,心里有些没底,跟一旁的孙涛聊了会儿,看着周围摊主如何卖菜,才渐渐适应,主动把吆喝招揽客人。
李家的菜都是从村里买的,收购的价格低,但李哲告诉他,价格可以略低,却不能比周围的摊贩低太多,可以适当的‘赠’一些菜给客人,让客人感觉到实惠。
老李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学着周围摊主做生意,把秤给的高高的,买萝卜的赠土豆,买土豆的赠萝卜,有了一个客人,就会有第二个,客人都喜欢扎堆。
临到晌午,老李的菜就卖的差不多了,他请孙涛帮忙看摊,自个去了临时摊位,赵铁柱一上午也没卖出去多少,位置太偏,干脆把剩下的菜都拉过去卖。
下午,李哲办事回来,菜也卖的差不多了,三人驾驶着拖拉机返回村子。
车斗里,爷俩靠在一起、盖着棉被,老李瞅着儿子有些心不在焉,“老二,你说的那些‘证’办好了吗?”
“哪有那么容易,且等呢。”李哲人地生疏,今天没少碰壁,不过,也算是摸清了办证的程序和手续,有的证好办,有的证还得花点心思。
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就等着黄瓜上市了。
第39章 卖黄瓜
11月1日。
崇文门菜市场固定摊位5排3号。
孙涛从袋子里取出十几颗大白菜,垒成了一个小型金字塔,墨绿色的菜帮子看着十分水灵。
他坐在摊位旁,瞅着隔壁空了两天的摊位,自打那天李哲租下摊位后,就没再来过,“嘿,这事闹的,不会让红袖章逮了吧。”
“涛子,今天咋就你一人,你妈没来?”
“这天一冷,我妈老毛病又犯了,在家猫着呢。王大妈,您要点啥?”
“给我挑棵水灵的白菜。”王大妈裹了裹毛线围脖,指着最上面的白菜,“就这颗,我相中了。”
“天冷了,白菜该涨价了,您不囤点儿?”
“我这把老骨头能拎动几颗?等俺家小子歇班再置办。”
“好勒,那我等着。四斤二两算您四斤整,两分钱一斤,一共是八分钱。”孙涛麻溜的接过钱,“王大妈,您再来。”
就这当口,一个蓝袄青年推着市场公用的小车走来,孙涛打眼一瞅,嘿,这不是李哲吗?
“诶呦,李哥,你可算来了,这两天没见着你人,我还担心你出啥事了呢?”
李哲从小车上搬下菜筐,“安排了一下家里的事,耽搁了两天。”
说话间,赵铁柱也推着一个小车走来,同样卸下来两个筐子。
孙涛闲着没事,看着两人干活,只见李哲掀开筐上的棉被,第一个筐子里是萝卜,摆在了摊位的左侧,第二个筐子里是土豆,摆在了摊位的右侧,第三个筐子里是……
孙涛以为自己眼花了,揉揉眼,仔细瞅,绿色黄瓜上顶着黄花,还能看到细细的毛刺。
没错,就是顶花带刺的嫩黄瓜!
十一月份的黄瓜!
孙涛窜了起来,冲到筐子旁,两只手哆嗦着托起一根黄瓜,声音都喊劈了,“我草,这TM的哪来的黄瓜!”
孙涛这一声吼,把四周的人都惊动了。
李哲不紧不慢的将黄瓜摆在摊上,不光周围的客人围了过来,旁边几家摊主也聚了过来。
去而复返的王大妈,摸摸摊子上的黄瓜,“哎呦喂,扎手!新鲜现摘的!小伙子哪淘换的?”
“嘿,这真是怪了,大冬天的黄瓜,我长这么大头一遭见。”
“谁说不是呢,这玩意不会是塑料的吧。上个月红桥市场还有人卖蜡苹果呢!”
“这他娘的不是变戏法吧,要不然冬天咋能有黄瓜。”周围的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李哲没有回答,招呼道,“大妈,这黄瓜老鲜嫩了,来几根尝尝。”
王大妈咽了咽口水,她有一个多月没吃过了,天干地燥的,看着水灵灵的黄瓜,是有些馋了,“咋卖呢?”
“五块钱一斤。”
“妈呀,五块钱一斤,你咋不去抢呀。”王大妈捂住自己的上衣兜,似乎真怕李哲冲上来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