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贵了,知道的你是卖黄瓜,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卖人参呢。”
“就是便宜点卖,我也来两根尝尝。”
“你这黄瓜这么贵,谁买?”旁边的人也开口砍价。
“各位,这冬天的黄瓜成本高,产量少,拢共就这几十斤,等我卖完了,别说是五块一斤,十块钱你也买不着。”这是李哲综合考虑后的试水价,等天气冷了,还能涨。
不过,不是所有的菜都能随意涨价,白菜、猪肉、鸡蛋等生活必需品,是不允许的。
王大妈有些不服气,“小子别吹牛,我不信这么大的菜市场,就你一家卖黄瓜的。”在王大妈看来,要么一家没有,有了第一家,就会有第二家,卖黄瓜的多了,价格自然便宜。
李哲也不争辩,“您去别处买也一样。劳驾都让让,别挡通道,咱该做生意做生意,该买菜买菜。想吃黄瓜的就过来看看,保证鲜嫩。”
穿中山装的老爷子挤进来,“小伙子,称二斤!”
“好嘞。”李哲称了几根黄瓜,“二斤一两,给您算两斤,一共十块钱。”
老大爷接过黄瓜,用手搓搓,咬了一口‘嘎吱脆’,“嗯,这黄瓜水灵,是刚长出来的,小伙子,你这黄瓜哪来的?”
“地里长得呗。”
“你别糊弄我,我年轻的时候也种过地,这个季节可长不出黄瓜。”
李哲岔开话头,“吃好您再来!还有要的没?”
“给我也来一斤!媳妇害喜就馋这口……”
“我要两斤,不,先来一斤,这玩意比肉还贵,给孩子尝个鲜得了。”
五块钱的黄瓜虽然贵,但也不是吃不起,京城消费力在全国独一档。
赵铁柱和老李运完蔬菜,也紧着帮忙卖菜。
孙涛在一旁都看蒙了,两个眼珠子‘咕噜’转,上次是卖鲜玉米,这次又弄来了黄瓜,望向李哲的目光有些不同了。
这一波客流过去后,孙涛搬过去一个凳子,放在李哲屁股后面,“李哥,您累了吧,赶紧坐会儿。”
李哲粗略算了一下,就这么一会的功夫,他直接卖了三十多斤黄瓜,手里的现金也快二百了,揣在包里鼓胀胀的。
孙涛拿出一包官厅烟,递了一圈烟,对着李哲笑,“李哥,能把黄瓜匀给我点不?”
李哲接过烟,别在耳朵上,对他的提议并不意外,“你要多少?”
“二十,不,三十斤。”
“老弟,实话告诉你,我们就一百斤黄瓜,自己都不够卖,别人想要,肯定不能给;但你跟别人不同,要不是你,我们还租临时摊呢。四块八一斤,你要是觉得合适,就给你匀一些。”
“李哥,您局气,我要三十斤。”孙涛从随身的包里掏钱,数了两遍钱不够,又跟斜对面的女摊主借了二十多块,“李哥,您数数。”
李哲拍拍旁边的筐子,“老弟,这一筐是三十斤黄瓜,你的了。”
“柱子兄弟,搭把手。”孙涛喜上眉梢,将黄瓜装上三轮车,跟李哲打了一声招呼,骑着三轮车走了。
赵铁柱看着走远的三轮车,“哲哥,他四块八收的,卖五块一斤,三十斤也才就赚六块钱,至于把摊子扔下不管嘛。”
李哲反问,“你咋知道他卖五块钱?这里是京城,能吃到鲜嫩的黄瓜,有的是人愿意出高价。”
“那咱为啥不卖贵点?”
“咱第一天来,还摸不清路数,也没有适合的渠道,先探探路。”
临近晌午,剩下的黄瓜也卖完了,连带着萝卜、土豆也卖光了,老李负责管钱,他数了数足足有508。
“啪!”
老李抽了自己一个耳光,娘的,我没做梦,这是真的!
第40章 庆祝
大营村,村北。
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王秀英站在地头,眼巴巴盯着村口那条土路,“这都几点了?他们咋还不回来?”
“秀英,甭转悠了,他们又不是头回去京城。”王荣生蹲在墙根,嘴里说着宽慰的话,眼睛也是一眨不眨的望着远处。
李酒缸往大铁锅里倒了半锅水,蹲在灶台旁生火,吆喝道,“舅,婶子,俺这烧火了,过来烤烤火吧,别冻坏了。”
李哲三人不是头一次去京城,却是头一次卖大棚里产的黄瓜。一家人忙了两个多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
黄瓜凝聚着全家人的希望,要是能卖个好价,自然是皆大欢喜;要是赚不到钱,不光要付出两个月的辛苦,李家还得背一屁股饥荒。
远处隐隐能看到一个黑点,王秀英踮起脚尖,想看的更清楚,“是拖拉机。”
王荣生也站起身,他眼睛有些不好使,但听到了一阵‘哒哒’的拖拉机响声,“是他们回来了。”
拖拉机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大,在大棚里干活的李卫东、王建军、李志强也听到动静,放下手头的活,跑出了大棚,“老二他们回来了。”
拖拉机缓缓的停在路边,李哲掀开棉被,从拖拉机上跳下来,“咋都在这站着,不冷啊?”
王秀英趴着拖拉机,往车斗里瞧,“老二,这菜都卖完了,黄瓜卖了多少?”
其他人也不由自主的围了过来,期盼的神情中带着担忧。
李哲目光扫视四周,见没有外人,“总共卖了五百零八块。”
“啥?五百零八!”王秀英的声音有些发颤。
王荣生瞪大了眼,“黄瓜卖的啥价?”
“五块一斤。”
“娘嘞,咋这么多!”李卫东知道冬天的黄瓜贵,可也没想到这么值钱。
其他人也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李志强喃呢道,“乖乖不得了呀,一斤黄瓜能买两三斤后鞧,这京城人是疯了不成。”
“外面冷,咱进棚唠。”老李招呼了一声,手里提着一块羊肉,意气风发的说,“酒缸,把羊肉炖上,晚上咱们喝几盅。”
“好嘞。”李酒缸提上羊肉,喜滋滋的走了,琢磨着用这块羊肉炖锅羊汤,再烙几张大饼,喝羊汤、吃烙饼,再配上小酒,那叫一个美。
进了大棚,李卫东提着暖壶,给三人倒上热水,“来,喝点热水,暖和暖和。”
老李双手接过缸子,感受着上面传来的温度,吹吹热气,喝了一小口。
“呜呜……”
老李听到一阵哭泣声,扭头一看,是妻子在抹眼泪,“好端端的,你哭啥?”
“俺没哭,俺是高兴的。”王秀英擦擦眼睛,掰着手指算,“今儿卖500,明儿再卖……一个月就还清信用社的贷款了。可算是见着头了……”
李哲轻叹一声,他能理解母亲的感受,这些天他表现的很镇定,可内心的压力也很大。
他对种植蔬菜大棚有信心,但没有成功是理所当然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意外,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他家底子浅,没有试错的机会。
好在,黄瓜开始卖钱,他可以逐步回血,钱才是人的底气。
李哲放下缸子,轻咳了一声,“这段时间辛苦大家伙了,跟着我忙前忙后建大棚,现在黄瓜卖钱了,也该给大家长工钱了。以后,只要大家来干活,每天五块的工钱。”
李卫东欣喜道,“好家伙,五块钱一天的工资,比以前直接翻了一倍。”
李志强挠了挠头,“叔,俺也能拿五块钱吗?”
李哲笑道,“那肯定的,就属你干活快、出力多,不给谁也得给你。”
李志强笑的合不拢嘴,“那俺的工钱都能赶上城里人了?”
李哲继续画饼,“不光有工钱,月底还有奖金和福利,只要咱们好好干,保准不会比工人待遇差。”
见众人都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中,李哲叮嘱道,“不过,要是有人打听黄瓜价,你们就说不知道,这属于咱们的商业机密,不要轻易告诉别人。”
“是这么个理。”老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补充道,“这年头,得红眼病的人多,咱过自己的小日子,没必要惹麻烦。”
“姑父放心,俺们嘴严实的很。就像哲子说的,这属于商业机密,哪能告诉别人。”王建军嘿嘿一笑,拿着暖壶给老李添热水,“姑父,明个还去卖菜不?俺也想进京城见见世面。”
老李望向一旁的李哲,后者说道,“明天不去京城,黄瓜成熟初期产量不大,先隔一天摘一次,等盛果期产量上来,再一天一摘。”
李卫东搓搓手,“老二,那明个咱干啥?”
“先把3号大棚的架子搭起来,等卖菜的钱足够买塑料薄膜,就把3号大棚封起来。”表哥和大哥的心思,李哲哪能看不出来,对一旁的老李说,
“爹,你也有年纪了,眼瞅着天越来越冷,跟着送菜怪受罪的,以后家里的摊子你盯着,让他们年轻人送菜。”
李卫东赶忙说,“是呀,爹,你天天跟着跑,俺娘也不放心,俺们年轻人受点累也是应该的。”
老李哼道,“哼,就你那点心眼子,还在俺面前卖乖;俺先把话撂这,你们几个想去京城可以,但那是皇城根,跟咱村里不一样,到了那不能乱来,都得听老二的。”
“姑父,俺记住了。”
“爹,你放心吧,俺保证听老二的。”
李志强也是一脸期待,“二叔咋说,俺就咋做。”
李哲喝了一口热水,放下缸子,“爹,明天再招两个干活利索的工人。”
老李点点头,“俺心里有数。”
李志强问道,“叔,招的人算多少工钱,也是一天五块吗?”
李哲摇头,“那不能,他们跟你们不一样,还是原来的价。”
“嘿嘿。”李志强笑了,心里暖融融的,感觉浑身都是劲。
……
“羊肉汤出锅喽!”
李酒缸吆喝一声,端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进棚,王秀英烙的金黄大饼也出锅了,又香又酥。
一群人围着桌子吃着大饼卷羊肉。
李娜咬了一口,大饼脆的掉渣,羊肉汁水丰富,满嘴是油,真香,她早记不清上次吃羊肉是啥时候了。
李娜看着一旁的李哲,眼中满是崇拜,自打二哥开始种大棚蔬菜,家里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像这种大饼卷肉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她心里,二哥是村里最厉害的人。
老李喝了一口羊汤,驱走了白天的寒意,身上暖融融的,端起酒杯,“来,咱提一杯,大棚建好了,黄瓜也卖钱了,咱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干杯!”
李家大棚充满欢声笑语,气氛比过年还喜庆、热闹。
第41章 意外
11月2号,天儿阴得发沉。
村北头朱家大棚前头,村支书王铁头扛着锄头过来,一撩大棚草帘,呛得直捂鼻子:“嗬!这股子味。“
朱益民正猫腰往粪堆里撒化肥,灰裤腿沾着粪点子,“支书,您咋来了?”说着往兜里摸烟盒,“抽根儿大前门?”
“不抽不抽。”王铁头摆摆手,“益民,出来说个事。”俩人站到外头,西北风刮得杨树杈子哗哗响。王铁头把军绿棉袄裹紧,“你这棚拾掇的咋样了?”
“苗都栽上了,正上底肥呢。支书,有啥指示?”
“啥指示不指示的,跟你合计个事。”王铁头将李哲张罗成立蔬菜合作社的事说了,朱益民不仅是菜农,也是村里唯二的蔬菜大棚种植户。
朱益民听完,脸上带着兴奋,“支书,这是好事呀,我们菜农每年买种子、化肥、农药、农具就是一笔不小花费,要是合作社牵头购置,价格保准能便宜。俺听说其他村子也有成立互助社的,社员合伙买了拖拉机,别管是耕地还是拉货,都省力的很。真要能成,我头一个入社,社费现在就能掏。”
“社费不急,有个态度就中,回吧,我走了。”王铁头扛起锄头往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