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想了想,“这样,你先去管理处等消息。如果成的话,我请人家中午一起吃饭。如果不成,你趁早回家歇着。”
周青禾拍着胸口,“没问题,中午我请客。”
孙涛说道,“用不着,今儿个我请客。你要请客,下次再说。”
“成吧,不跟你磨叽。去我妈办公室等你,不管成不成,记得给我个信。”
“知道了。”
“大妈,您忙着,我先走了。”周青禾打了一声招呼,径直去了管理处。
孙涛有些无奈,他觉得这事不靠谱,但作为周青禾的好哥们,又不能不帮忙。
瞧着老李不忙了,他走过去说道,“李叔,我李哥今天没来?”
“来了,去办点事,一会就过来。”
“那成,我先出去送货。中午我请您和李哥吃饭。”孙涛说完,骑着三轮车走了。
临近中午,李哲和表哥王建军返回崇文门菜市场,一路上,王建军都显得很兴奋,“嘿,老弟,以后咱就给全聚德送菜了。这在咱村也算是头一份。”
“这算啥,等过几天不忙了,拉上我舅咱去吃一顿。”
“那敢情好。”两人回到崇文门菜市场南口,刚好碰到同样送货回来的孙涛。
孙涛停下三轮车,“诶,李哥,巧了,我正要找您呢。”
“咋啦?有啥事?”李哲将自行车停在路边,这个地方宽敞,反倒比菜市场里面更适合说话。
“两件事,第一件事儿,中午我想请您和李叔吃饭。
第二件事,我有个朋友想见见您。”
“见我干啥?”
“我那朋友是农业大学的高材生,昨个我给她家送了二斤黄瓜尝鲜。结果,她今儿个早上就来找我。说想见见种黄瓜的人,交流一些种植经验。
您要觉得合适,我就去管理处叫她,咱一块吃个饭。
您要觉得不合适,咱就不带她了。”
孙涛这番话信息量有些大,李哲得好好琢磨。
这年头大学生金贵,上的还是农业大学,人才啊,李哲还真挺想认识的。
后半句话,李哲听出其他意思,孙涛的朋友为啥会在市场管理处等?
李哲开门见山,“涛子,你这个朋友啥来头?”
“我们打小就认识,那时候我爹妈在菜市场卖菜,她妈是菜市场管理员,我俩就在菜市场玩,您要不乐意,我直接拒绝她。”
“她妈在管理处做啥?”
“她妈是咱管理处的韩主任。”
李哲笑笑,“这年头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我还真想认识认识。”
第65章 萃华楼
李哲返回摊子,安排李卫东三人喝羊汤,自个儿蹬上自行车带着老李往市场南门骑。
老李坐在车后座,一听中午要跟大学生吃饭,还有点紧张。
“老二,这大学生为啥要见咱?”
李哲说道,“人家是农业大学的学生,估计是见咱冬天种黄瓜有些稀奇,想跟咱交流种植经验。”
老李有些得意,“嘿,真是长脸了,大学生都要跟咱交流种植经验,不得了,不得了。”
说话间,孙涛骑着自行车出来了,后面驮着一个大圆脸女青年。
老李眼珠子瞪得溜圆,“嚯,还是个女大学生,真稀罕。”
四人碰了头,孙涛简单介绍,然后一挥手,意气风发道,“李哥,跟紧了,咱吃饭去。”
李哲追问,“这是去哪吃?”
“萃华楼。”
周青禾说,“嘿,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一个老抠还舍得去那请客?”
“李哥可是我的贵人,早就想请他吃顿好的了,你就是顺带的,偷着乐吧。”
周青禾挥拳锤他后背,“姑奶奶明着乐,待会儿专点鲍参翅肚,擎等着掏钱吧。”
骑了大约十几分钟,四人到了王府井大街。
李哲将自行车停在萃华楼朱漆大门旁,门楣上“萃华楼”三个鎏金大字已褪了色,檐角悬着两盏褪红的宫灯。
李哲觉得有些可惜,要是晚上来,指定好看。
孙涛也停下自行车,“李哥,这萃华楼可是京城八大楼之一,旁人我还真舍不得带他们来。”
老李虽没听过萃华楼和八大楼,但他这人爱寻思,大概能猜出个啥意思,“这饭店跟全聚德比咋样?”
孙涛说道,“两码事儿,全聚德卖鸭子,这儿是正根儿鲁菜,少说有八十年光景了。”
周青禾纠正道,“又瞎咧咧!东兴居才是老字号,萃华楼四几年才起的灶,统共四十来年。。”
孙涛说,“都一样,还是那波厨师,就是换了个名。”
周青禾反驳,“还真不一样,东兴居还是传统菜,这儿搞改良菜,两家菜式早就变了。”
两人说的热闹,老李父子俩却插不上嘴,俩外地来的农民,哪研究过这个。
见到李哲父子俩一脸懵,孙涛一挥手,“嘿,咱进去再聊。”
老李刚踩上台阶,就想起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这饭馆也有名,是不是也得排队?”
“不用,我早定了雅间。”孙涛打头走进餐厅,对着门口迎宾的服务员说,我姓孙,跟你们经理预定了205的包间。
“呦,包间给您备好了,上楼左转第三间就到。”
“好嘞。”孙涛一招手,带着几分豪气,“咱上楼吃饭!”
木头楼梯嘎吱响,厅堂里雕花隔断,墙上挂着梅老板题的“鲁菜正宗”,角落立着青花大缸养金鱼。
四人进了包间,中间一个圆形八仙桌,上面放了份厚厚的菜谱。
孙涛将方菜谱递给老李,“李叔,想吃什么随便点,甭跟我省钱。”
老李嘿嘿傻笑,他是认识字的,但真没点过菜,将菜单递给李哲,“老二,你来点吧。”
李哲翻开菜单,正好翻到了宫保鸡丁,隐约猜到孙涛为什么请他来这吃饭了。
李哲点了两道菜,一道木须肉,一道油爆双脆,随后将菜单递给周青禾。
周青禾也不客气,点了一道芙蓉鸡片,孙涛点了糟溜鱼片。
服务员记好菜单,出了包间。
孙涛端起茶壶,倒了四杯茶水,“青禾,你不是想交流种植经验吗?趁着上菜的功夫,正好向李叔和李哥请教。”
李哲摆手,“请教不敢当,可以一起讨论、交流。”
周青禾也不客气,开口就问,“李哥,您家黄瓜是暖棚里种的吧?”
李哲刚到崇文门菜市场那会,因为摸不清状况,人地生疏,没有说黄瓜是自己种的,也是为了日后方便涨价。
到了全聚德那边,情况不同,又是另外一个说法。
不过,考虑到周青禾和菜市场的关系,他也不会承认,“黄瓜是在暖棚里长得,可不是我种的,我就一菜贩子,挣点跑腿钱。”
“诶,那暖棚烧煤取暖可得花不少钱吧?”
“这我就不清楚了。”李哲话锋一转,“周同学,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周青禾喝了一口茶水,润润喉,将对孙涛说的那些话,又重复了一遍。
听到周青禾想在自家大棚种蘑菇,李哲很是意外,蘑菇和其他蔬菜的种植有区别。
在李哲的印象里,大营村只有朱益民种过蘑菇,他还特意去参观过,收益确实不错。后来,他也尝试过少量种植,但因为经验不足,灭菌消毒没做好,导致滋生杂菌,大部分蘑菇被污染。
另外蘑菇对菌种的依赖很强,劣质的菌种出菇率很低,甚至可能绝收,李哲也没有辨别经验,后来就放弃了种植想法。
李哲问,“你以前种植过蘑菇吗?”
“我大二就跟着老师种,老师都是动嘴,从挑选菌种、配置养料、消毒灭菌、接种管理都是我操作的,整个种植过程我都熟悉。
我这次种的是最新研究出来的高产量平菇母种,抗菌强,保证能赚钱。”
李哲喝了一口茶水,“你能弄到多少菌种?生长周期是多久?蘑菇的具体产量是多少?最好能写一份详细的计划表。我让人带回去给菜农看,如果他觉得合适,明天可以带你去参观暖棚。”
周青禾打开随身的背包,从里面拿出一沓子资料,“我都已经写好了,你拿去看吧。”
李哲打开资料翻看,第一页还没看完,包间的门被打开,服务员端着盘子进来,第一道菜木须肉。
孙涛让服务员放到老李面前,“李叔,你尝尝这黄瓜好吃不?”
老李原本还想夹片肉,别人稀罕黄瓜,他家可不缺,但孙涛都说了,他就将肉片和黄瓜夹在一起放嘴里,“嗯,人家炒的肉片真嫩,黄瓜也脆生,好吃。”
孙涛笑道,“嘿,那指定错不了,这黄瓜就是咱家的,我今儿个早上才骑着三轮送到饭店后厨。”
李哲吃了一口木耳,“你昨天不是还抱怨东单市场的黄瓜不好卖了?”
“前两天东单市场确实有点卖不动了,可不是咱的黄瓜不好。东单市场那边买菜的都是附近居民,也就是尝个鲜。我就想着找个新渠道。
正好我一发小在这个餐厅干厨子,我就托他帮忙联系,昨个晚上才把这事敲定,今儿个也是头一遭送菜。”
老李问,“他这一天能用多少黄瓜?”
“五斤。”
“你给他的价格是多少?”
孙涛磕绊都没打,“七块一斤。”
“挺好的,往饭馆送要比自个卖省事。”李哲在扩展自己的直营销售渠道,但他不会抢中间商的渠道,孙涛把黄瓜卖出去,最挣钱的还是自己。
他也不担心这些中间商会抢先拿下销售渠道,因为他们压根没有这个能力。
李哲看中的是全聚德这种需求量大的销售渠道。
孙涛的进货量是两天30斤,一天只有十五斤,根本没有能力供应全聚德,其他中间商就更不用说了,每个人每天只有几斤的供应量。
李哲还是那句话,有钱大家一起赚,盘子越大,生意越稳,销售渠道越多,菜价越高。
周青禾不是女主。
第66章 技术人才
苏州胡同7号院,前院。
客厅里。
“呜呜……”煤炉上坐着的水壶冒着热气。
李哲给老李倒了一盆洗脚水,他坐在茶几对面泡了一壶花茶,闻着淡淡的茶香,“爹,你觉得周青禾这人咋样?”
“这闺女学问好,大大方方的,就是嘴巴有点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