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没有,我能有什么委屈,都是自愿的。”朱益民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
他越是这般说,快嘴媳妇越是不信,朱益民的钱被老周家拿走了,人被赶进了大棚里住,要知道朱益民曾经差点死在这个大棚,这是想谋财害命、吃绝户啊!
明白了!原本看不懂的事,这下都说得通了!
十分钟后,快嘴媳妇儿喜滋滋的出了大棚,像是获得了天大的好处一般……
第133章 棚中对
陈守耕不仅参观了4座旧的大棚,新扩建的10座大棚也参观了。
陈守耕从大棚里出来,脸色有些发红,也不知是被冻的还是出于兴奋,他望着一旁的李哲:“李老板,这种新式的半地下式冬暖蔬菜大棚,您是打哪儿学的?”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各种书都喜欢看。书看完了,就看旧报纸,了解的知识也比较杂。我本身又是个农民,就想着如果能在冬天种出蔬菜,不光能解决菜荒的问题,自家也能挣点钱。然后就自己琢磨出来这个蔬菜大棚。”
“好家伙,这个大棚是你自己研究的?”陈守耕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可思议。
“对,是我自己研究的。”李哲的语气笃定。
“你是什么学历?”
“我是高中毕业。”
“可惜了,像你这种人才应该考进大学才对。”说实话,陈守耕还是不太相信这个新式大棚的构想是李哲独自完成的。但即便李哲借助了其他人的构想和经验,能把大棚切切实实地做出来,也已经很厉害了。谁还没有点小秘密?又有几个人的成功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所以他并没有追问。
看着一旁跟人聊天聊得起劲、嘿嘿傻笑的周青禾,陈守耕心中突然升起一个想法:要是李哲也是自己学生,那该多好。
“李哲,你了解京城农业大学吗?”
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李哲愣了一下:“了解一些。是京城的重点大学,也是国内顶级的农业高校。”
陈守耕真诚地说道:“你上过高中,学历不算低,已经具备了学习更专业知识的基础。你现在经常待在京城?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去京城农业大学旁听。”
李哲愣了一下,其实最近一直有件事情困扰着他,那就是随着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突然有点害怕,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应对未来的局面。
上辈子他没有太大的本事,他最大的优势,除了蔬菜大棚的种植经验,就是了解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这些了解其实都是虚的、皮毛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现在陈守耕突然的一句话,给了他个提醒:自己现在还年轻,还可以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
“陈老师,谢谢您的提醒,我会认真考虑。”
陈守耕点点头,如果李哲听不进去,未来大概率是个有钱的农民;如果能听进去,那么他的上限肯定会更高,而李哲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
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就有无限可能。
不过,年轻也不完全是好事,很多年轻人是听不进劝的,尤其是那种突然获得一些成就的年轻人。他们会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觉得“我还没努力就已经这么厉害了,如果我真的努力,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儿?”
而这些年轻人也往往出道即巅峰,一辈子都在走下坡路。
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他不希望这个年轻人固步自封,泯然众人矣。
“李老板,您的这几座蔬菜大棚我都看过,给我的感觉很震撼。每座大棚的温度都达到了20度以上,完全具备了蔬菜生长的需求。而且,您的这种大棚完全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我很看好它未来的发展。”
陈守耕眼中露出憧憬的神色,“我听周青禾说,您给这种冬暖式大棚里种出来的冬菜取了一个名字叫‘反季节蔬菜’。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很形象。
我也想为反季节蔬菜行业尽一份力。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能给我划一块地,我想培育一些适合大棚种植的菜种。”
陈守耕的想法,李哲是乐见其成的。其实刚开始种蔬菜大棚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种子跟后世的种子差别很大。
就拿西兰花来说,现在的西兰花只能采摘主球,副球的西兰花根本长不大;而后世的西兰花采摘完主球还可以采摘副球,不仅产量上去了,还延长了采摘期。
现在种反季节蔬菜的人还少,等过些年种反季节蔬菜的人多了,开始卷价格战了,种子的好坏会体现得更明显。种子好,病害少,品相好,产量高,盈利也会多,才能赚到钱。
如果种子的品种不好,病害多,品相差,产量低,你再跟其他人卷价格,那就只能赔钱了。差距就是这样积少成多,很多时候成败就在于细节。对于反季节蔬菜的育种研究,越早越好。
但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分配的问题,李哲觉得还是提前说明白的好——如果自己出钱出地,种子研究出来了,最后却不属于自己,那不扯淡吗?
“陈老师,我给您划一块地做育种研究没问题,但育种研究的成果如何分配?为了避免日后的矛盾,还是提前商量好比较合适。”
陈守耕搓了搓手,问道:“李老板,你觉得怎么分配合适?”
这个问题,回来的路上李哲就想过了:“我们可以签一份合作研发协议,我出地、出钱、出物资,培育的种子归属权归我,但学术成果归您。而种子一旦有了盈利,我也会给您一部分奖金。”
陈守耕露出一抹苦笑:“那我不就是给你打工了么?”
“陈老师,咱们是合作。说句不好听的,您要是撂挑子不干了,我就算拥有种子的归属权,也没办法做后续的研究。咱们两个缺了谁都不成,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陈老师想了想:“我考虑一下,明天给你答复。”
“老二,吃饭了!快把陈老师请进棚里吃饭!”远处传来老李的声音。
李哲笑着回应:“陈老师,不着急,咱们先去吃饭吧。”
李哲将陈守耕带进了3号大棚,“陈老师,我们都是在棚里吃,棚里住,地方有些简陋,招待不周的地方,您多担待。”
陈守耕还没说话,一旁的周青禾直接抢答:“没事儿!我们农业大学跟其他的学校不一样。我们陈老师恨不得一天20个小时待在地头!”
陈老师听了周青禾的话,有些哭笑不得,但也没有反驳。
饭菜很丰盛,有鱼有肉有蔬菜,比陈守耕自个儿家都丰盛。他有些不好意思,对着李哲说道:“李老板,您太客气了。下次不用做这么多菜,我吃饭很简单,没那么多讲究,能吃饱就行。”
其实这顿饭并不是李哲特意准备的,李家现在吃的本就丰盛,现在在李家干活的都是亲朋好友,个个都跟着李哲赚钱了,大家也都不小气,隔三差五地都会买点肉,自然就不会缺吃的。
李哲也没有明说,端起一杯酒:“陈老师,我敬您一杯,欢迎您来大营村参观!”
“谢谢,谢谢。”陈守耕端起酒杯,见李哲干了,他也干了。不知是不是因为不经常喝酒的原因,有些呛嗓子,咳嗽了两声。
吃饭的时候,众人都忍不住偷瞄陈守耕——这可是京城农业大学的老师!
在他们村子里,就属于文曲星一样的人。众人一开始都有些敬畏。一顿饭吃下来,众人发现陈守耕并没有什么架子,就像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农民,对于陈守耕的感觉很好。
饭后,李哲想邀请陈守耕去家里住,但是被陈守耕拒绝了。用他的话说,他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参观大棚,不光是白天要参观,晚上的观测数据也很重要。李哲说了几句没劝动,也就随他了。
安排好陈守耕后,李哲将老李和王秀英叫到1号大棚谈话。
“娘,快嘴媳妇儿今天来干什么呢?不是来捣乱的吧?”
听到这话,王秀英哈哈笑了起来:“她现在可没力气捣乱了,整个人都蔫巴了,哪还顾得上你的大棚?”
“怎么回事?”老李也来了兴趣。
王秀英笑着说:“这还多亏了你当年的主意,让我当众戳穿快嘴媳妇儿做的那些事儿。大家都知道她是啥样的人了,名声臭了,谁还会主动去跟她来往?她这个人好说话,一下子没人理她了,又不能去代销店找人聊天,整天一个人待在家里,都快憋出病来了。她就是求我帮忙,想让张玉珍原谅她,同意她去代销店。”
李哲和老李面面相觑,都有些无法理解快嘴媳妇儿的脑回路:真是他妈什么人都有!
“得了,只要她不是来捣乱的,我也懒得管。”李哲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心思管她的破事,他觉得快嘴媳妇纯粹是闲的。
王秀英又说道:“老二,还有个事儿,娘想跟你说一下。”
“什么事儿?”
“前两天你没在家的时候,玉珍带着她儿子林小虎登门,带了不少的东西,说要感谢你。”
“感谢我什么?”李哲有些意外。
“当初林定远送林小虎进厂,你不是提醒过林小虎吗?结果林小虎没听,还是去了电扇厂打工,这才遭了罪。张玉珍知道这事了,非要感谢你。”
老李皱了皱眉说:“还有这一茬事啊,我咋不知道?不过,既然林小虎没听,也没必要专门跑这一趟吧?”
王秀英嘿嘿一笑:“别说,还真让你猜着了,她还有别的事儿。”
等了一会,见没人搭腔询问,王秀英只能自己接着说:“玉珍想让林小虎来咱家大棚干活,求我帮忙说说好话。”
虽然王秀英极力掩饰,但李哲依旧能感受到她那份难以压制的快意。这两位小姐妹斗了半辈子,她终于赢了对方一头。
不过,李哲不会因为这个缘故就放低对员工的要求。
他认真考虑了一下:林小虎这小伙知根知底,人也机灵,有着年轻人的活力跟干劲。至于进厂的遭遇,根本算不上什么——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这点李哲上辈子就有了深刻的领悟:如果轻轻松松就能成功,那才有问题。
随着大棚的不断扩建,李哲需要的人手也会越来越多。“可以,让他来吧。”
第134章 合作
第二天一早。
陈守耕顶着熊猫眼走出三号大棚,他昨晚几乎一夜未眠,一开始是换了地方不习惯,后来干脆不睡了,每隔一小时就记录一下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地温。
从记录结果看,晚上随着天气变冷,棚内的温度也会降低,最低点在早上,也就是现在,大约十五度左右,完全能维持蔬菜的正常生长。
有了亲身的记录,他对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前景更加看好。
上午,在李哲的陪同下,他再次参观了大棚,与昨天的走马观花不同,今天看得更加细致,记录了大棚内各个时间段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
同时,他也向李哲提出了一些建议:“李老板,我发现新扩建的几个大棚没有配备土壤温度计,建议尽快为每个大棚配置标准化土壤温度计,并安排专人定时记录早、中、晚不同时段的数据。这些基础数据的积累,对蔬菜育种和规模化管理都很重要。”
“是我疏忽了,之后会让人统一采买。”这段时间,李哲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城,老李和朱益民带人移栽蔬菜苗,两人都是种植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大多是凭感觉来。
“李老板,我昨儿个认真考虑了合作研发育种计划,也认同您的分配方案。但有件事我要说明一下:我在京城农业大学还有教研工作,冬天的课程会少一些,可以坐着卡车来回跑,但也不可能每天都待在这边。
我需要一个研究团队,成员大多数会是我的学生,会参与育种和数据收集的工作。我也不能让同学们免费工作,可能会产生一些费用。”
“陈老师,您说的问题我能理解,别管是您还是您的学生,我都可以做到管吃管住、车接车送。等到育种研究盈利后,我还会给他们追加奖金,同时拿出一部分盈利作为团队的后续研究经费。”
陈守耕对李哲的回答也很满意,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随后签订了合作研发育种的协议。协议规定:李哲出场地、物资经费,帮助陈守耕组建研发团队;育种研发成功后,名誉权归陈守耕团队,种子的所有权和繁育权归李哲所有。
签完这一份协议后,李哲并不是很满意。首先,他觉得以公司的名义签署会更正式一些。其次,以后最好还是找专业律师帮忙起草合同,隐患会更少。
只是现在没有那个条件,也只能先这样了。等以后有了更好的条件,可以再补签合同,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至于说到成立公司,李哲是有这个想法的。国家也正式下了相关的法律文件,但实际上成立公司的名额有限,不是你想成立就能成立的。通俗地说,你得有关系。没关系的话,就只能等,等到政策更加明朗,等到没有了诸多限制。
今年即便不成立公司,李哲这边也暂时能应付得开。但明年肯定是要成立公司的,否则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了。蔬菜合作社属于村集体,而不是李哲个人,有些时候可以用,有些时候还是要分清的。
成立公司的事儿不能再往后拖了,毕竟这玩意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得提早做准备才行。
李哲跟陈守耕谈妥后,又找来老李叮嘱一番。毕竟,他不可能一直待在大营村,有些事还得让老李帮忙来办。
“爹,我不在的时候,陈老师和他的学生就得麻烦您照顾了。如果陈老师育种工作需要你们帮忙,你们也得全力协助。毕竟那些种子以后都是属于咱们的,关系到未来蔬菜的产量。”
“老二,这个我都知道,你不需要说。我跟青禾能相处好,跟陈老师他们也一定能相处好。”老李应了一声反问道,“你准备分哪个大棚给陈老师做育种试验?那些新的大棚也都移栽了蔬菜苗,会不会有影响?”
李哲说道:“我和陈老师商量了一下,有些蔬菜的种植环境不同,有些蔬菜种在一起容易产生病害,所以育种实验不会在一个大棚里进行。我准备将18、19、20这三个大棚的部分土地拿出来做育种实验。
每个大棚的试验土地大约200平米左右,总共加起来是600平米,相当于一个大棚的面积。您觉得怎么样?”
老李摸了摸下巴:“种子不好,再怎么使劲也种不出好菜。合作育种我是赞同的,但咱家的条件有限,就怕招待不好陈老师和他的学生。”
李哲点点头:“这件事我也考虑过,明年咱们再搭建大棚,可以在大棚外面搭建一个小房,供人居住生活。”
上辈子,李哲就搭建过类似的房子。之所以第一批大棚没有搭建,主要还是考虑到费用问题。当时经费不足,一切从简。明年经费充足了,还可以在大棚外面补建房子。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大棚都要建房子,到时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说到搭建房子,李哲又想起了另一茬事:“爹,明年我准备盖新房,有时间了您去村委会申请一块宅基地。另外您再问问支书,能不能花钱额外购买宅基地?我想建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到时候陈教授团队来咱们大营村也能住得开,争取明年开春就动工,夏天就住进去。”
老李想了想:“行,有时间了我就去找王支书问问。”
……
京城船板胡同,周家。
临近中午,林巧梅瞅了一眼坐在椅子上的谭静雅:“你现在还真是潇洒,真不给你老婆婆做饭了?”
谭静雅与往日相比,明显消瘦了几分:“咋了?你要是嫌我碍事儿,我可就走了。”
“没有没有,中午就在这吃,哪也别去。”林巧梅语气中带着一丝关切:“我这不是怕你意气用事,折腾半天,最后自己再后悔了。”
“没什么好后悔的,也就这样。我已经从北屋搬出来,现在住在西厢房,大家谁也不碍谁的事儿。”谭静雅的语气中既有一丝落寞,又有一丝释然。
“房子真卖了?”